中美经贸谈判已经结束,美国胃口异常大,我国一点儿没惯着
7月2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中美经贸谈判落下帷幕。中国商务部代表李成钢在会后表示:“双方将继续推动美方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此次谈判,美方摆出了令人震惊的要价清单。据多方消息证实,美国代表团提出了至少四项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要求,胃口异常的大。
第一,要求中国在短时间内大幅扩大从美国的进口规模,试图复制美欧谈判模式。就在不久前,欧盟签下“卖身契”——7500亿美元能源订单叠加6000亿投资。
第二,强推单方面零关税。美方要求中国对美商品实施零关税,与英国、欧盟、越南等享受同等待遇,无视中美经济体量差异。
第三,要求全面开放关键产业。金融、能源、交通、通讯、矿业等国家经济命脉领域,都被美方列入开放清单。
最引发震动的是第四项:要求中国切断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美方威胁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征收100%-500%的惩罚性关税。
面对美方压力,中国代表团当场明确拒绝将经贸议题地缘政治化,商务部代表严正声明:“主权国家能源选择权不容干涉”。
谈判结束后仅48小时,中国打出一张精准的反制牌。8月1日起,停止接受美国农产品关税豁免新申请,已批准的豁免有效期仅至9月14日。
这项调整直击美国政治软肋——农业州选票。受影响约150项美国农产品中,美国牛肉税率将从32%-45%飙升至62%-70%,猪肉禽肉税率也将突破50%,坚果类如巴旦木税率从45%升至75%。
这一政策的三阶段时间点设计精妙:8月1日停止新申请,8月12日缓冲期结束,9月14日豁免全面失效,形成 “三段式”施压节奏。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额达20亿美元,关税调整将直接影响美国农场主收入,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制造政治压力。
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强硬姿态,源于三大战略支柱构筑的坚实后盾。
经济韧性是中国应对贸易战的基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超30%,芯片自给率突破60%,新能源出口占全球50%。当特朗普4月将关税一度飙至104%,中国外贸企业加速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甚至通过合同条款重构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方买家。
稀土王牌成为关键反制手段。中国掌控全球90%稀土精炼能力,美国风电涡轮机80%的永磁材料依赖中国供应。会谈前一周,中国宣布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制度,这一动作被解读为对美方的战略警示。
新兴市场布局有效抵消北美风险。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升至37%,中欧班列运量同比增23%。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借道墨西哥建厂,利用美墨加协定的关税豁免规则曲线入美。
“中国是全球唯一全面对等反制美国的国家。”一位贸易专家点破本质,“当美国用关税大棒时,中国以规则重构和市场替代破局”。
随着90天关税暂停期开启,三大悬念将决定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
美方迫切希望解决稀土供应问题,5月日内瓦会谈前,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曾要求中方“立即批准所有稀土磁铁出口许可”。而中方最关注的是美方取消对华高端芯片及制造设备出口限制。
农产品关税能否回调取决于8月谈判结果。若8月12日前中美达成新协议,农产品关税政策可能调整;若谈判破裂,9月14日后美国牛肉、坚果等产品将实质性失去中国市场。专家预测,若豁免取消,美对华大豆、玉米出口或骤减50%-80%。
11月APEC峰会的元首会晤将成为关键节点。智库分析指出:“若特朗普访华成行,芬太尼关税或成交易筹码;反之若博弈破裂,关税可能跳升至64%”。
“中方不惹事也不怕事,”“当美方试图用关税大棒和地缘牌攫取超额利益时,中国既不掀桌子也不退半步,而是用实力和智慧守住底线”。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