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凌晨,德里的电视台主持人手里攥着一纸新通知,声音抖了一下:美国要对印度所有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48小时后落地执行。
通知不是白宫,而是美国国土安全部。8月25日发出,8月27日凌晨开始执行。纺织品、珠宝、汽车零部件、仿制药……印度的主力出口一网打尽。印度外交部当天罕见连发三次表态,反复强调“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放话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话音刚落,股评节目里一片叹气。
这回的操作路径,确实出人意料。特朗普把关税这件事,从传统外贸体系里拽了出来。他年初刚宣布成立“国外收入局”(ERS),统一管外国来源收入,执行交给国土安全部下的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线路很清楚:关税当成“安全问题”,走国土安全部的道。引用的是《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把经济议题和国家安全捆在一起,理由是印度大量进口俄油,间接威胁乌克兰和平,归入“国家安全”范畴。国土安全部长克丽丝蒂·诺姆是强硬派,手里权力再加码,贸易制裁职能往她那边集中。还有一个隐秘红利:这条线可以绕过国会审议,也绕开WTO框架,速度快,执行狠,没给对方留慢动作的余地。
这一下,莫迪此前的盘算就全乱了。新德里过去一直把“谈判”当缓冲垫,觉得关税要走一套繁琐流程,能拖则拖,能耗就耗。现在来了个“剑走偏锋”,一纸行政令,让所谓强硬拖字诀失效。印度媒体这次彻夜开麦,不止是情绪。更现实的,是50%这个数字远超心理预期。同样被特朗普喊过话的国家不少,韩国、日本、欧洲,还有部分东盟成员,拿到的大多是20%以下的关税包。印度自诩美国的全球战略伙伴,结果直接吃了张顶格罚单。
印度对美年出口在870亿美元上下,占总出口接近两成。50%的加征意味着一刀切下来,多数订单扛不住提价。机构给出的预测很直白,对美出口有六成会萎缩。纺织厂的夜班工说得朴素:原料照旧,人工照旧,船费照旧,客户就没法照旧了。更要命的是,印度一直想承接中国的制造业外溢,苹果这样的跨国公司被视为标杆。自从特朗普放出关税风声,很多企业已经把扩产计划按了暂停键。现在靴子落地,替代供应链的故事又得往后拖。
莫迪的支持率,靠的是“让大家日子更好”。花旗和凯投宏观的测算摆在台面上,50%关税会让印度GDP增速掉0.6到1个百分点。要是僵局延续到明年,2025年的增长预期可能跌破6。那张“2030年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海报,还能不能贴在政绩墙上?唱票的人也犯嘀咕。除此之外,出口这头吃的是劳动力密集型饭,纺织、珠宝、皮具、小家电,都是人堆出来的产业。对美出口一收缩,直接岗位可能会蒸发过600万。围绕出口转起来的上下游,还有运输、包装、餐饮、仓储,间接影响的岗位往上数可以过1500万。
美国这回举起50%的大棒,指向很明确——逼印度在俄油上让步。问题是,俄印之间的长期合同已经签了,结算方式也换了个赛道,九成贸易用本币结算。如果当场转身,印度的油桶会漏底,价格、供应、运输线,都会乱成一团。更难堪的是,之前一直以“多极外交”自豪,讲独立性、讲平衡感,现在被人拿着国家安全名义卡住喉咙,这口气就咽不下去。
中国也买俄油,但是中国有硬刚的底气。稀土有主导权,卡住的是美国高端制造的脖颈。还扛过一轮2018年的贸易战,摸清了节奏,出口结构在调整,对美的比例压下来,承压能力就上来了。能源通道不止海上,管道在铺,长期合作在走,人民币结算的权重不断加码。印度这边,没抓住一个能让美国痛的产业要害,反倒在市场和投资上对美依赖更深。俄印贸易里,印度又拒绝用人民币结算俄油,俄罗斯对卢比兴趣也不大,国际购买力差点意思。
再看“怎么打”的问题。国土安全部主导关税,是把经济手段挂在“国家安全”的钩子上。目标只有一个,让印度在关键议题上站队。俄罗斯要孤立,市场要再开放,路径要顺美国意。这一套,中国熟。短期会疼,但每疼一次,国产替代推进一层,市场布局再扩一圈。时间拉长看,威胁成了逼迫升级的鞭子。印度过去缺这一层认识,或者说,这条路还没走习惯。现在风向变了,莫迪开始向东看,很多高官排队来华对话,莫迪本人也准备访华。
印度外交部的声明里,出现了一个重词: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可生意从来不求讲理,求的是筹码和时机。莫迪过去的强硬,更多是姿态。真遇上了50%,落到纸上的办法不多。可以想象,接下来会出现几条路:去谈,争取豁免;去拖,等美国政治天气变;去改,调整市场和供应链方向。三条路其实都得走,区别在于先后顺序和力度大小。拖太久,企业扛不住;谈不出结果,股市先抖三下;改得慢,竞争对手就会抢走订单。
稀土、重大设备、关键零部件、消费市场容量,这些都是有形的筹码。印度眼下最硬的牌,是人口红利和潜在市场,但这两张牌的兑现速度慢,短期内换不来对等的谈判力。这也是这次事件给印度上的一课:大国不等于强国。平起平坐不是自我设定,是综合实力的结果。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