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俄通婚剧增,不了解俄罗斯姑娘的生理特点,婚后生活可能苦不堪言

青涩星辰z · 3 天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就是两个来自截然不同世界的人凑到一起,能过得拢吗?朋友们,眼见时代变了,以前觉得跨国婚恋是电视剧里的事,如今在黑龙江那嘎达,隔两三家就能听见“老外媳妇”炒菜的锅勺声,或者街头飘过一阵厚重的香水味。咱上一辈觉得稀罕得很的事情,现在早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可热闹归热闹,真要捉摸里头的甘苦,你还别说,滋味一点都不见得全是甜的。
1.jpeg

其实吧,说起中俄这点事,咱们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生来八竿子打不着,但架不住历史波澜。你看,大清末年到民国,边境那帮子商队、劳工,身强力壮外加胆子肥,有胆气跨进了异国门槛。那会儿通婚,多半带着点无奈甚至目的性,要么谋生,要么是各自家乡受了难。最早的一批,是图点烟火气,哪来的讲究情投意合?不过也不是没好事儿——哈尔滨老城区到现在还留着中俄混血后裔的人家,老太太说起当年的“小白脸”苏联丈夫,眼里还闪着光。但闲聊几句就会提一句:“他俩闹矛盾那回,差点给大水冲了鱼塘。”你说公主王子幸福不幸福?能凑合算本事,多半还是过日子,哪有什么童话。
很多人觉得,这些跨国婚姻的故事仿佛都是舞厅里跳起来的,实际上你要真接触过东北中俄边境的人家,会发现这里热闹得很,杂揉着点杂音。小的时候家里有亲戚做边贸,他成天念叨着俄罗斯女人“勤快,胆大精明”,可嘴硬的他哪次喝完小烧就忍不住摇头:干活也不怕累,就是生活节奏跟咱们不一样。“她一到夏天,屋里窗户小半天也不想开,就愿意吹凉风,还整天用香水泡。”那味道,有正式场合的高贵,也有让人直皱眉的尴尬。小城里头,街边理发店、商场超市,总能看见俄罗斯嫂子的身影,她们拉着孩子,来往自如。
2.jpeg

而这两家子真正凑成一家,不靠什么浪漫清风,反倒是柴米油盐考验,谁都无法避开。比如东北人习惯早起就着小米粥泡咸菜,再讲究点弄点大骨头炖酸菜。你让俄罗斯妹子来,没两天就想吃黑麦面包,喝点伏特加——你劝她吃稀饭,她觉得寡淡,你陪她喝酒,自己三杯下肚脸就红得跟熟苹果一样。还真有这样的小插曲。我有个朋友新婚那年把冷锅冷灶全使上了,媳妇端出自家传统的腌鱼——那味儿让他差点怀疑人生:“你这怎么不煮煮再吃?”老婆一笑:“在家乡就这么吃!”他后来跟人打趣:“啥互相包容,说白了不就是看谁先习惯对方的味儿呗。”
其实饮食还只是表面功夫,大伙儿最头疼的是生活方式和性格上的巨大差别。俄罗斯女性大都自信开朗,遇到事儿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她不高兴了,脸上藏不住,一句话怼出来,不用猜。这和我们中国家庭“家和万事兴”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某一年冬天,亲戚家跟俄罗斯媳妇冷战了半个月,原因竟然是女方说话太直、让婆婆觉得“没大没小”。可人家觉得这叫诚实,不屑拐弯抹角。其实这并非谁对谁错,“家人间有话不能直说,还算哪门子亲近?”俄罗斯大姑姐提起自己小时候家里“吵归吵,晚上还得一家子围桌吃晚饭”,和国内动辄冷处理有点不搭调,那边更讲究及时爆发、然后熬过去。
3.jpeg

提到家庭与亲缘,不得不说,一旦涉及到孩子,中俄家庭的抚养观念冲突更明显。有些俄罗斯妻子嫁过来后,认为孩子要独立、早晚培养出单飞能力。而东北传统观念则觉得,孩子再大都是妈心尖尖肉,十二岁还跟着大人睡一屋,被外婆外公轮流宠着。两口子育儿观念一碰,家里鸡飞狗跳。有次小区里印度大妈还纳闷,怎么邻居家的小姑娘五岁就敢留家里自个儿看动画片?原来是俄罗斯舅妈亲自带出来的。
具体到生理习惯,有些琐事越琢磨越觉得彼此差异挺有意思。比如俄罗斯女性习惯每天洗澡、涂香水,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空间;东北小镇大婶过去讲究节水,每天擦一遍身体就算干净。但遇上三伏天儿,俄罗斯媳妇不光汗腺发达,体味跟浓烈香水混一起,家里空气总归有股“不熟悉”的味道。电视里演的全是浪漫,其实现实里洗衣粉比恋爱更重要。
4.jpeg

其实中俄通婚不只是两人的事,更是两种传统在小厨房和卧室角力碰撞。东北老爷们儿喝酒习惯还算豪爽,可真碰上俄罗斯老婆敞开肚皮喝,人家一边喝,一边拿腌菜下酒,三两句大嗓门把你刚憋着的心思都给说破了。本地男人多少觉得有点招架不住。你看那餐桌上,有时大家还会聊到各自老家祭祖、节日的习惯,一方说春天扫墓压纸钱,另一方笑着解释复活节染彩蛋,那氛围可别说,多热闹。
说到底,这些摩擦,有一部分来自性格、生活节奏,有的则深藏在底层观念里。而在跨国婚姻里,包容和妥协两字比婚礼的钻戒还珍贵。我还有个同学的姑姑,常年与俄罗斯丈夫争吵,后来索性把婆家那套规矩撂开了,自己在家做中餐,丈夫做西餐,厨房分成两个灶台。偶尔孩子打趣,“这回家里就像开了国际美食节”。闹归闹,日子还得往前过,没谁能全占上风。
5.jpeg

你说,这样的家庭算不算幸福?说到底,谁家锅里没有苦辣酸甜?可能在热闹饭桌和小打小闹中,他们也会学着慢慢调和。从最初的误会、尴尬,到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和解方式。一家六口,逢年过节时俄式黑麦面包和东北红肠一起上桌,孩子一句夹生东北味儿的俄语,把大家都逗乐了。
我们这一代人,见惯了身边的跨国夫妻,有人过得咸,有人过得淡。到底什么是最要紧的?也许,不仅是改变自己,更是要敢于欣赏那个“不一样的他(她)”。只不过,这条路不全是甜的,真心得准备好和对方的世界磕磕碰碰上一辈子。你们怎么看?假如是你,会愿意牵手一个和家乡天差地别的人过一辈子吗?日子好不好,没人能先下结论。说到底,还得亲自尝尝,才知个中滋味。
6.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青涩星辰z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