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9月2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称,美印贸易关系是“完全一边倒的灾难”。这话的背景是,美国对印度祭出了50%的重磅关税,还因为印度买俄罗斯石油额外加了2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外交政策》9月3日刊文,直指特朗普这波操作可能“把印度推向中国和俄罗斯的怀抱”。这篇文章说得有几分道理,但也有不少地方让人皱眉。
先说文章的亮点。作者敏锐地抓住了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美印关系的冲击。文章提到,“特朗普对印度的50%关税和称其为‘死气沉沉的经济体’,伤害了一个骄傲民族的感情”。印度自诩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野心勃勃想超日本,跻身全球前三。特朗普这番羞辱,等于当众扇了莫迪一巴掌。印度外交部9月2日回应,言辞激烈,指责美国和欧盟一边批评印度与俄罗斯贸易,一边自己与莫斯科做生意,“这暴露了他们的虚伪”。《印度时报》9月4日报道,印度2024-25财年与俄罗斯双边贸易额高达687亿美元,印度从俄进口石油占比达35%。特朗普的关税,显然是想掐断这根经济命脉,逼印度站队。
文章还点出印度在外交上的“选项”。“莫迪最近访问中国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与中俄领导人热情互动”,这被解读为印度在向世界传递信号:别以为我只能靠美国!《外交政策》引用前印度外秘尼鲁帕玛·拉奥的话,“印度明确在向世界传达,它有其他选择”。9月1日,《纽约时报》报道,莫迪访华是七年来首次,是印度在美印关系恶化后的“对冲”策略。作者抓住了地缘政治的微妙变化,印度确实在玩平衡术,想在美中俄之间左右逢源。
但这篇文章也有让人挑刺的地方。作者似乎过于放大特朗普关税对印中关系的推动作用。文章说,“特朗普的举动威胁到美印几十年来的亲密关系,促使莫迪与中国和俄罗斯靠拢”。这话有点夸张了。中印关系哪那么容易修好?两国边境争端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就没消停过。《人民日报》9月3日报道,印度在边境部署了大量军队,至今未完全撤军。莫迪访华更多是象征性姿态,难称“靠拢”。拉奥在文章中也承认,“印中之间问题太多,谈不上真正的和解”。特朗普一推,印度就扑进中国怀里?这逻辑未免简单化。
再说,文章对特朗普政策的分析有点片面。作者提到,“特朗普的50%关税是想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结束乌克兰战争”。这没错,但没说到点子上。特朗普的关税更像是一场政治秀,目标是讨好国内选民。《印度时报》9月4日援引美国商务部数据,2025年4-7月,美印双边贸易额为125.6亿美元,美国仍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特朗普却在社交平台上叫嚣,印度曾提出将对美关税降为零,但“为时已晚”。这哪是贸易谈判,分明是政治讹诈!文章却没深挖特朗普的动机,显得有点浅尝辄止。
更让人不爽的是,文章对中国的态度有点阴阳怪气。作者说,“中国在天津峰会上精心编排了这些外交场面,颇具戏剧性”。这话暗讽中国在搞“外交表演”。拉奥还补充,“即使是戏剧,久了也能成真”。这不就是在暗示中国擅长“作秀”?《环球时报》9月3日评论,上合峰会是多边合作平台,印度作为成员国参会天经地义,哪来的“表演”?这种措辞明显带有西方媒体的偏见,试图把中国塑造成一个精于算计的“导演”。
再说印度这边。文章提到,“印度在美印关系动荡时,寻求与中国稳定关系”。这点没毛病,但作者忽略了印度的算盘。莫迪政府一直强调“战略自主”,《印度快报》9月3日报道,莫迪在天津峰会后表示,印度将“根据自身利益选择合作伙伴”。印度不是被特朗普“推”向中国,而是本来就想在多极世界里多抓几根绳子。文章却把印度描绘成被动的“受害者”,有点失真。
最后,文章对美印关系的长期判断有点含糊。拉奥说,“印度站在地缘政治的紧绳上,试图精确平衡”。这话听起来高深,实际上没说清楚印度下一步怎么走。特朗普的关税确实让印度难受,但《纽约时报》9月2日分析,印度更可能转向越南、墨西哥等低关税国家,而非一头扎进中国怀抱。作者似乎对印度的“多极化”策略理解不够,显得有点一厢情愿。
总的来说,《外交政策》这篇文章点出了特朗普关税对美印关系的破坏,也看到了印度在外交上的灵活转身。但它把中印关系想得太简单,对中国的描述带点偏见。特朗普这把火烧得猛,印度确实在找新靠山,但要说莫迪就这么跳进中国怀抱?那可未必。地缘政治不是谈恋爱,没那么浪漫。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或许让印度有点心寒,但莫迪的算盘打得精着呢。特朗普这出戏,到底把印度推向哪边?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想明白。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