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苦练与换血:中国女篮这步棋能走多远呢
昆明的风一刮,氧气稀一点,训练的味儿就重一点。中国女篮的高原集训已经半个月,计划练到9月15日,后面还要靠热身赛来验货。强度上去了,汗下足了,关键是练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转成比赛里的分数和防守硬度,这才是球迷最关心的。
宫鲁鸣把目标摆得很直:年轻化、提升投篮、防守和后卫线。万次投篮计划继续推进,上次看不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信长期主义。这思路不稀奇,日本女篮东京周期也是把三分当命,把外线当武器——注意人家不是只堆投篮量,而是把投篮嵌进五外拉开、手递手、空切的整体节奏里,最终打到世界大赛的高位。单练手感不等于会得分,跑位、掩护点、接球节奏才是把“会投”变成“打进”的那一步。
名单几乎清一色23岁上下,老将集体落席,李梦连续两次无缘最惹眼。30岁就被判“到站”吗?我不这么看。她的价值在关键回合的“止血”,借掩护的中距离、底角的定点、背身的小打大,都是年轻人还在学的招。你要彻底转身去拥抱新周期可以理解,但“一刀切”的代价是,当比赛被对手的强度撕碎时,谁来把节奏拢回来?
另一边,18岁的张子宇成了最大看点。站在篮下就是威慑,队友一抬头就想往里喂。问题是,大个吃饭也看厨子。她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多投几个”,而是队友把球喂到位:高位挡拆后的深切位卡位,底线封前后的高低位联动,弱侧45度有人把对手拉走,都是必须配齐的细节。到了强队面前,前顶+夹击是必修课,她的出球第一选择、脚步第二选择、再打第三次对抗,得练成肌肉记忆。这时候,后卫线的传球线路与三分威胁,才是打开包夹的钥匙——说到底,万次投篮如果能换来外线的“站住点”,张子宇的价值就能成倍放大。
别忽视高原这层背景。在这儿练,就是奔着对抗和覆盖面积去的。你想打出更积极的换防、更多的提前夹击、后卫线敢在三分线外迎上去,高原强化的体能储备能托底。问题回到老生常谈:体能有了,轮转到位没?犯规控制住没?这些东西,热身赛一开,藏不住。
有人说“先练投准了再说”,也有人说“没老将就没主心骨”。我更愿意看成是一次阵痛式升级。上个周期,女篮靠身高和纪律性在亚洲赛场几乎八九不离十,到了世界层面,外线被顶的时候,后场持球和空间的短板就会暴露。现在宫抓的恰恰是这块:后卫线敢不敢持球推进、能不能用传球把强度化解,而不是一味把球交给内线“顶着来”。这路子对不对,得用比赛说话。
接下来就看三件事:年轻后卫在高压贴防下的第一步突破能不能撕开口子;张子宇面对针对性的前顶+包夹,能不能把球处理干净;在没有李梦这种“止血点”的情况下,谁能把关键球揽在手里。这步棋不保守,也不轻松,得走稳。热身赛就是验货台,练的真本事能不能落地,很快就见分晓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