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与印度翻脸,五七空战后意识到,印度完全遏制不了中国
莫迪总理来华访问,行程引人关注。
虽然具体行程安排细节,比如是重点在北京还是也去天津,外界有些议论,但这并非核心。
真正值得琢磨的,是这次访问背后折射出的更大图景——印度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之间,那道悄然加深的裂痕,已经清晰可见。
很多人都在问,美国最近这是怎么了?
对印度突然变脸,又是威胁加征高额关税,又是公开批评指责,甚至高层互动都冷淡下来,态度急转直下。
这背后,其实逻辑很直白。
美国人向来以务实著称。
现在这态度的转变,说白了,就是华盛顿方面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印度,靠不住了。
这个判断不是凭空来的。
回望过去十年,美国对印度的吹捧可谓不遗余力。
为什么?
原因无外乎几点:庞大的14亿人口基数,一度亮眼的经济增速潜力,以及在西方战略棋盘上,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角色——一个能帮助美国在印太地区,有效“平衡”甚至“遏制”中国的潜在力量。
正是基于这种期待,过去几年,美国对印度展现出了惊人的“宽容”。
印度大幅增购俄罗斯石油,甚至当起“二道贩子”,转手卖给缺油的欧洲和美国,从中赚取差价。
这些行为,明显与西方试图孤立俄罗斯的初衷相悖。
但美国当时说什么了吗?管了吗?
几乎没有。
某种程度上,美国甚至容忍了印度从自己身上“薅羊毛”。
一切,似乎都在“遏制中国”这个更大的战略目标下被默许了。
然而,转折点发生在57空战之后。
这场空战规模不大,意义却非同小可。
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JF-17“枭龙”Block III战机(用户提到的“坚持c”应为JF-17C),成功击落了包括印度空军最先进的法国“阵风”战斗机在内的多架战机。
这一结果,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某些人。
对美国而言,这场空战传递了一个冰冷的事实:印度这块被寄予厚望的“砖”,恐怕连“引玉”的作用都难以发挥。
别说指望它去主动挑衅、遏制实力雄厚的中国。
它连应对地区层面的传统对手巴基斯坦,都显得如此力不从心。
现实很残酷:印度连家门口的挑战都搞不定。
更耐人寻味的是空战之后印度的反应。
一面是继续自说自话的宣传,据说还派出了七个宣讲团全球“正名”。
另一面,却是实质性的“怂”了。
印度不仅彻底失去了与中国较劲的胆气,连对巴基斯坦也明显收敛,不敢再轻易升级冲突。
同时,印度对华姿态发生了显著转变。
国防部长、外交部长接连访华。
各种“善意”频频释放:签证政策松动、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动作迅速且具体。
最终,莫迪访华行程很快敲定。
这一切,都被美国看在眼里。
华盛顿的战略家们不得不痛苦地确认:印度,这个他们曾极力拉拢的棋子,在关键的地缘博弈中,已经失去了作为“马前卒”的价值。
它非但不能冲锋陷阵,反而可能因为自身的虚弱和对风险的忌惮,成为战略上的“负资产”。
老美这个“醒悟”,说实话,来得有点晚。
国际观察家们其实早就明白,印度有其自身独特的国情和难以逾越的短板,使其在扮演“遏制者”角色上,注定难堪大任。
只是过去,美国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它被印度巨大的人口规模、与中国存在摩擦的历史、以及成为大国的雄心所迷惑,一厢情愿地相信,只要在背后推一把,印度就能冲在前面替自己分担压力。
57空战像一面照妖镜,戳破了幻象。
它让美国清晰地确认了两件事:第一,印度目前的实力,连有效压制巴基斯坦都成问题;第二,印度现阶段,对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完全没有意愿充当那个“挑战者”。
既然“马前卒”失去了冲锋的勇气和能力,那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宠着惯着?
务实主义立刻占据上风。
于是我们看到,过去几个月,美印关系急转直下。
高额关税的威胁接踵而至。
特朗普政府时期热络的高层互访降温了。
甚至,连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这个“旧账”,也被重新翻出来大加指责。
这显得非常讽刺——印度买俄油都好几年了,美国现在才突然“发现”并“愤怒”?
无非是找个由头罢了。
核心逻辑就一个:当美国判定一个对象失去了利用价值,当它不再被视为对抗中国的“有效资产”,那么,它就会被迅速重新评估。
而评估的结果,往往就是被当作“用过即弃”的地缘政治筹码。
美国对盟友和伙伴的态度,历来如此,现实得近乎冷酷。
用旧了,没用了,就丢掉,换新的。
印度现在经历的,不过是这套逻辑的又一次上演。
莫迪访华本身,是中印双边关系的一个动向。
但这次访问的背景音,却是美印关系变奏的喧嚣。
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在华盛顿的全球棋局上,棋子的价值,永远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核心目标。
一旦偏离或失效,再大的“民主伙伴”名头,也抵不过现实的利益盘算。
印度正在深刻体会这一点。
而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从未改变。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