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这几年在国际场合的发言,直指西方国家对中国太宽容,对印度却施加过多压力。
2025年3月,他在印度商业报道主办的论坛上讲到,当今全球秩序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西方在处理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时,明显厚此薄彼。
这种区别对待,能追溯到两个世纪前,那时英国忙着跟沙皇俄国博弈,担心中国落入俄国手里,就把中国塑造成西方阵营里的优等生,这种模式延续到现在。
结果呢,印度起步就低一截,国际形象也受影响,得花更多力气追赶,这任务漫长而艰巨。
苏杰生的这番话,戳中了不少印度人心里的痛点,也让全球媒体议论纷纷。
为什么印度会觉得西方对中国太好?这得从历史脉络说起。
19世纪中叶,英国人为了牵制俄国扩张,确实在外交上偏向中国,那时候的西方列强,对中国虽有侵略,但也通过条约和影响力保持中国作为缓冲区的角色。相比之下,印度直接成了英国的殖民地,长达两百年,承受了经济剥削和文化压制。
独立后,印度试图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却发现西方更倾向于投资和赞扬中国的发展模式。苏杰生指出,这种历史遗留问题,让印度在全球规则制定中总是吃亏。
举个例子,二战后西方援助帮助中国快速工业化,但印度面临的条件更严苛,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导致今天在制造业和科技上还得加倍努力。
现实层面,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西方在意识形态分歧下仍给予一定包容,比如在贸易和技术转移上。
印度呢?尽管有庞大市场和人力资源,却常常遭遇壁垒。苏杰生在多个场合强调,2010年代后,中国实力大增,中美关系虽有摩擦,但早期西方对中国的支持远超印度。这让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下风,外资流入规模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
不是巧合,而是战略偏好的结果。印度官员们私下里常感慨,这种不均衡,让国家发展像背着包袱跑马拉松。
在莫迪政府里,苏杰生是外交政策的执行者。他常说,印度崛起靠民主、经济韧性和文化底蕴,不用靠冲突。
印度不像有些国家靠军事扩张,而是通过多边合作求发展。比如G20主席国期间,印度推动全球南方的声音被听到,避免会议被西方议题主导。2024年G20峰会,印度促成非洲联盟加入,这步棋让发展中国家更有话语权。
苏杰生在联合国讲话时提到,世界碎化、两极化,大家信任缺失,国家从国际体系拿得多放得少,导致体系虚弱。改革多边主义迫在眉睫。
对西方,苏杰生不客气。他2025年3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旧世界秩序优点被夸大,已过时且偏向西方。
西方常指责印度不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继续买俄油,但苏杰生回击:欧洲有视角,印度有自己的,还跟俄国有老交情,不会轻易丢。原则往往用来施压别人做事。他强调,印度外交基于利益,像欧洲一样。
中印关系是苏杰生的重点。2020年边境冲突后,他说不能边境紧张还想关系好。印度限制中国投资,保护数据安全,同时推动脱离中国供应链。
2025年8月,他提到中印关系不取决于印美关系,澄清误解。印度和中国都在重塑全球秩序,但需现实主义。
他在北京会见中方官员,讨论多极化,但还有问题仍悬而未决。
参考资料
“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时代,确实要迎来变化了” 京报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