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特朗普放出“对华友好”风声不到一周,欧盟和印度接连出招,给了他两记硬钉子。
刚递出橄榄枝,就被现实打了脸,这节奏,换谁也想不到。
对华态度一变,美欧立马翻船
前脚刚松口说对中国“没敌意”,特朗普就收到一份不大不小的回礼。
欧盟贸易代表紧急赴美“救火”,内容不是别的,是抗议美国突然宣布要对欧盟商品加征30%的关税。
这份清单不含糊,汽车、机械、医药产品一个不落,全打上了税号,欧盟当场愣了。
明明还在谈“缓和”,怎么突然来一记狠的?
白宫发言人只说这是“必要手段”,不解释、不回头,直接甩锅给谈判进展慢。
我觉得,这是特朗普又耍惯例,先下手、再谈判、边打边压价,问题是,这招以前还能管用,现在欧盟不买账了。
德国商会第一时间跳出来批评,说这政策“不可接受”,制造业和出口全线受伤。
法国议会传出风声,要求政府制定报复清单,就连一贯低调的意大利都开口说不能再忍。
这场风波搞得欧洲慌乱不已,股市连着跌,大宗商品的进口报价全飘,德国企业叫苦连天,波音在欧洲的对手们反倒偷着乐。
这场冲击波,就像扔进玻璃屋里的石头,砸碎了一地信任。
特朗普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外界普遍认为,他想用这波“敲打盟友”的方式,给中国示好创造操作空间。
一边说要和中国缓和,一边用盟友做垫脚石。想左右开弓,可惜步子迈大了。
欧盟这边反应之快超出预期。
原本准备9月再出访,现在行程统统提前。谈判团队带着关税、数字税、碳边境调整机制这些旧账一股脑搬上桌,直接给华盛顿反提一套清单。
场面一度极度尴尬。中美欧三角博弈,原本是美国唱主角,这下欧盟自己也要演一段。
我观察,这说明特朗普手里的“对华软牌”根本打不下去。
欧洲那边先怼上来了,场面失控。还没等中国回应,先被自家人抢了台词。
想象一下,他对中国递出善意,然后欧洲跳出来喊被美国背刺,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白宫根本不可能沉得住气。
特朗普原想通过缓和中美,稳住经济选票,结果动了中国,先让欧洲爆了雷算得再好,也没想到算盘敲出俩窟窿。
印度也变脸,美国棋局失了节奏
就在特朗普想继续调整亚洲牌时,印度又给了一击重拳。
刚说完与印度即将“达成贸易协议”,印度媒体却曝出新一轮美印分歧不断升级。
起因很简单,美国计划把印度部分出口商品纳入“对外统一关税调控框架”,简单说,就是要给印度也套上关税帽子。
这一举动直接引爆印度国内舆论,有人指责“美国说一套做一套”,根本不值得信任。
印度当局立场变得极微妙,外交部虽然没表态,但国会多位成员已经发声,警告“不要让印度成为中美博弈的牺牲品”。
我觉得,这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反水”前奏。
美国一边想用中国拉住印度,一边又把印度推入墙角,这操作,逻辑乱得不像话。
更关键的是,印度产业界开始重新评估对美出口的依赖比例。
不少轻工业、纺织业协会提出,希望转向东盟与中东市场,减少对美份额,这叫自保。
一场还没打的贸易冲突,就已经逼出替代链条的预警动作。
美国高官想安抚,说“谈判还在继续”。可市场可不会等结果,只要政策风向一动,订单就会先跑。
这一点,中国看得最清楚。
一旦印度摇摆,对东南亚格局就是大震动,美国以为可以两头通吃,结果通到一半被堵了口子。
这事还没完,美国内部情绪也开始反噬。
部分共和党议员开始批评特朗普“外交摇摆”,称他对中国不该示弱,对印度不该施压,对欧洲不该翻脸,一个个看起来像战鹰,其实都怕票仓炸锅。
我判断,这反映出美国现在是缺时间也缺弹性。
一边想修中美关系,一边又要维稳美欧、拉拢南亚,结果是牌全打在了别人脸上,没落在自己桌上。
印度反应也很有层次,先是沉默,然后放出信号,再找中国、东盟、俄罗斯聊合作,这一套组合拳,说明它根本不想跟美国捆死。
而中国看得透,不急不抢。维持接触,不主动靠近,也不彻底远离。
这才是高段位博弈——看别人出牌,再选自己落子。
欧盟反击节奏超快,特朗普骑虎难下
欧盟这回没惯着。美方关税通牒一出,欧洲反制清单火速排上议程。
法国农业、德国机械、比利时钢铁、意大利奢侈品,全部被拉进豁免谈判通道,可问题是,谁都不想成为“代价区”。
一边是白宫定调对华“缓和”,另一边是对欧盟挥刀,欧洲这边立马警觉。
德国财长当场批评“美方毫无协调”,法国总统更是直言不讳:不能容忍不公贸易打击,外交辞令都省了,直接硬怼。
特朗普自以为打这一刀可以逼欧盟让步,还能向国内展示强硬。
结果是欧洲企业界第一个反弹,政界接着声援,欧盟委员会压根不给面子。
欧盟开了闭门会,准备对等关税清单。
首先锁定的是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品类,接着是高科技设备与航空器配件。
我看这一轮节奏,欧盟根本没被吓住,反而是把美国当敌方对手看待了。
媒体爆出会议内容,说欧盟决策层明确拒绝在美国压力下让步,尤其在数字税、碳关税、绿色协议领域,不接受任何“单边豁免”要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议会正在推动通过一项“反胁迫条例”,目标正是应对美国关税机制。
这种法律操作让白宫非常被动,既不能退,也不敢硬压。
我觉得,特朗普此举最大的问题是“撕破联盟默契”。
他原想借“示好中国”打开缓和通道,结果先被欧盟堵死了退路,这像是一场赌局失控后的补锅乱斗。
而欧洲媒体开始集体转调,对特朗普口风也不再含糊。
以前用“贸易分歧”,现在直接写“施压”“挑衅”“孤立政策”,态度明显转硬。
与此同时,欧洲部分国家已悄悄加强与中国的经贸磋商,尤其在绿色能源、新能源车、跨境支付这些领域。
美国搞对抗,反倒把中国推成了“稳定力量”。
特朗普要用贸易战重新定义主导地位,却忽略了欧洲不再吃威胁那一套。
欧盟这次给了回手刀,也给了中方一个“坐山观虎斗”的机会。
这局打成这样,我只能说:人心散了,戏就难演了。
对华示好没换来缓和,反被自己人下绊
特朗普原计划是缓和中美、打压欧盟、分化亚太,再整合美国制造。
算盘打得精,问题是棋手太急,棋盘塌了。
他口头上说中国“是重要合作方”,美国要“重启接触”,媒体也配合放出“新沟通通道正在建立”这种说法,制造中美破冰的假象。
可一转身就对欧盟、印度加码施压,这种手法让人怀疑诚意到底几分真。
中方没接这茬,只做例行回应,强调“保持理性沟通”,不带节奏、不升温、不回应细节。
这种沉默,比高调更有压迫感。
我认为,这就是大国的克制,也是外交博弈的高段位操作。
美方本想做出“示好姿态”,实际目的是借中方反应推动全球供应链回流。
可惜算盘没打中点,反倒被欧洲拆了局、印度拖了节、国内骂了阵。
美企这边也顶不住,芯片巨头、电动车商、航空供应链企业全都传出不满,关税未落地,出口渠道已经动荡,制造成本飙升、供货不稳定、库存上升,一条条问题正堆到选票前头。
共和党内开始出现分裂,有人支持强硬关税压制全球贸易回流,也有人担心激化冲突影响选情,搞砸了中期支持基础。
特朗普对华递橄榄枝换来的不是稳局,而是乱局。
我看到的,是一场战略转型的断层,一边要收割,一边又舍不得松口。
这时候的特朗普像是站在三岔口上,左手拉着中国谈合作,右手掏刀砍欧洲,中间还要留个笑脸给印度。
结果是三头不讨好,四面起火。
最让白宫难受的,是中方没有“配合表演”。没有高调回应,没有额外善意,也没有回踩,这让美方陷入一种“自说自演”的尴尬。
欧盟则趁机发力,想通过贸易自主议题拉起更多伙伴,准备打“去美元化”与“去美化供应链”的组合拳。
亚洲多个国家也在重新调整策略,摆脱过度依赖美国出口市场。
特朗普还在忙着秀“强势回归”,外界已经看透:这场布局乱了节奏、失了章法,连老朋友都开始设防,连潜在盟友也变得谨慎。
我最后说一句话:不是中国局变快,而是美国自己走得太急,把节奏推崩了。
参考资料:
《重磅!印度拟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特朗普:将向多国发函!欧盟、日本、韩国强硬表态》·每日经济新闻·2025-07-04
《特朗普:对日征收25%关税,或很快与印度达成协定》·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7-17
《特朗普放风称印度提议对美“免征关税”,印方“泼冷水”:谈判尚未完成》·环球时报·2025-05-16
《特朗普称要给150多国发函,或征10%或15%关税,预告会有些协议、点名印度》·华尔街见闻·2025-07-17
《新闻调查丨“去美国风险”,多国采取防范反制措施》·新华网·2025-04-08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