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袁绍正掌着中原最大的话事权。河北大地风吹草低,地盘查起来,死人骨头、黄河水上漂的浮尸他绝对能说上话。四州!你随便拿谁出来都得让周围邻居低头叫声袁大哥。猎豹似的人马不止是看起来威风,就是南边做梦都得考虑北边是不是来兵了?
兵力账面数字,十万上下,不虚。冀州士马硬是没得说,幽并青那边,虽说空有地盘,可绵延数百里的庄稼地,粗略算都有点他袁家的印儿。袁氏这头北地雄狮,多年积累,一到这个时候,雄踞四州。
家世摆给所有人看。袁绍那声望,四世三公,一大票儒士都贴过面。哪怕东汉朝堂都快烂成筛子了,士林人还是愿意来袁公府前站一脚。董卓扫台子时,谁能集这么多人气?
此时的袁绍,坐三观书屋和宾客谈笑,心底多半想着“还有谁能挡我?”不过很快,官渡那一仗直接给他敲了警钟,把他敲蒙了。这种天翻地覆,前后不过一年,说没了真的就没了!可地盘不是棋盘,盖地铺人,四州喊一声“袁家天下”,仔细一扒拉才知有点虚?
其实四州说是四州,并州早被胡人捣破了大半,留袁绍控制的一溜地皮,草深马瘦,兵粮两缺。幽州公孙瓒旧部余烬未息、辽东公孙度又各自为政。青州倒像个完整点的胜利果实,可自黄巾起,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多得一方土地,人口就算是打着灯笼找,都找不到几个。袁绍真正能拢住人心、养得起兵马的,还是冀州那一块。
说来也怪,不只是袁绍治下兵荒马乱,天下各路豪强有几个真稳坐江山的?曹操也怕徐州反叛、孙策南方水兵时刻看着东吴后门。袁绍的问题,当时其实挺普遍。可袁家败得偏偏更快、气势还崩得彻底,真想不明白就没人帮他兜个底?
如果说领土没管好还能改,派系内斗就像是伤口抹盐,根本救不了。冀州系、颍川系,原本同仇敌忾打天下,如今各怀鬼胎。初入冀州前,袁绍周围主要靠许攸、荀谌、郭图、辛评、郭嘉、荀彧,这票多是外来名士。后面韩馥的队伍投了过来——审配、田丰、沮授、张郃这些在地人都挤进了袁府议事堂。一来二去就分了家,颍川和冀州成了天然对立面。
外来求名求利,冀州本地士人攒劲守老本。各搞各的,都盯着袁绍最后还会把家底交给谁,这才是大问题?本来几代都称三公的门第说改就改,说归谁就归谁,冀州老家伙和新来的颍川谋士当然不乐意让步。表面上开会说大事,背地里都打算盘,下注看哪小子能继承大统。
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按照老规矩该立大儿子,可偏偏袁绍喜欢袁尚。还在那拖拖拉拉,下不定主意,怕得罪儒林。袁家祖上就是靠摆弄名声起来的,想废长立幼可谁都瞧得见苗头。袁绍左右摇摆不出手,也给身边各派可乘之机。颍川系大多站队袁谭,有地盘有兵力谁不押?冀州系却偏向袁尚,不仅人近水楼台,关键老爹疼爱,这一票押下去更能保身家。
**继承人选择迟疑,彻底为家族裂痕打开口子**。
内斗越搞越深,官渡之战前夜更眼花缭乱。其实战略思路之前,袁绍帐下也有人讲持久战。沮授认为曹操虚影大,正面死磕代价大,让袁绍慢慢消耗才好。郭图、辛评那头,急着一口吃掉曹操,觉得自己人多粮足,一仗分胜负。袁绍听谁?他摇摇摆摆,先信这边,说又信那边。沮授策略先被拍下去,军权拦腰砍,三分之二跑给郭图、淳于琼,田丰说沮授有道理就被丢牢房里了。
审配、逢纪也有算计。他们见冀州系逐渐被排挤,急了,再不发难以后真没话语权。你来我往,许攸家人都能被下在大牢,这不是抓兵抓粮,这就是奔着赶人走。结果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推进历史上著名的“火烧乌巢”。审配自以为板凳坐得稳,冀州人能扳回分,但没想到,这一脚把自己人队伍踢穿了。
做一个假设,许攸不出走,袁绍能不能赢下官渡?说不准。但清楚的是,从兵将到谋士,原本对合作抱有希望的人,都冷淡了,士气消耗在无休止的“谁听谁”的争吵上。张郃最后也跳船,直接降曹,这种转变看得出来战斗已经没希望。仗还没打完,队伍已经先崩了。
**袁绍不是战术不行,是自家人让自家人先跑了**!
那时候前线军心已乱,各部门各家分头联络,什么命令传不下去,士兵只剩执行力。领导层一团乱麻,下面人谁肯拼命?袁绍还是做出些决断。他点头同意打消耗,被架着去速战速决,却每次都留一手,像是想看这群人斗法结果。沮授被夺兵权,许攸被审配乱来,最后自己内线失联,战略机密跑了个彻底。
官渡一败,短短几年,巅峰滑落。建安七年袁绍病死,继承人问题终于爆发。审配、逢纪手快,伪造所谓遗命让袁尚上了位。颍川系否则只能去投泄了气的袁谭。曹操就在黄河南看两弟打架,说实话他巴不得他们都完蛋。谁会不想碰到送上门来的肥肉?
后面的故事,也不用太细说——兄弟阋墙,袁氏分裂。曹操此时根本不用真刀真枪冲上来,隔岸观火坐收渔利。袁谭联曹攻袁尚,最后乌合之众土崩瓦解。要说这时候袁家已经烂得一地鸡毛,却底子还是厚的。可惜没人能拧成一股绳。
从前认为,北方那些豪强最大问题,就是派系林立,袁绍尤甚。可是到底袁绍这样家世、兵力不差的人,为什么最后反倒差了曹操一截?冀州地盘再大,没有人心;手下谋士再多,无主心骨。兵败之后各逃生路,上次是家族没选好儿子,下次也怕选错了。
说起来奇怪,袁绍既然想立袁尚,为啥不干脆点,照汉景帝那样,一刀切,把埋下隐患全部清理?不敢得罪儒林,不甘对大儿子下死手,这种温吞和犹疑,在乱世其实就是短命根。
你看曹操后来左右摇摆过立储的问题,贾诩提醒,当年袁绍怎样犹豫,结果楚河汉界一夜间就输光了。曹操这才下决心选了曹丕。反复自省、迟疑多虑,最后倒是加速自己倒台。
当然事情也没那么绝对。同一拨人三年后在曹操属下反而混得不错,张郃也成了名将。袁绍其实也不是没魄力,他早年入宫、讨董捷足先登,本事不缺。可惜就是到了立继承人这种全局问题上,各种试探、推脱、装糊涂。这毛病看得见却改不了,真奇怪谁给他灌输的侥幸心理?
可也有人说,不是袁绍没胆气,是大势已去。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门阀文化,自内部已经烂透,只能包着袁氏光环苟延残喘。也对,可能袁绍干脆利落地立储还是会出事,但再拖下去反而谁都不服,资源白白让给别人。
说着说着就绕远了,其实历史从没什么非黑即白。袁绍成也人多,败也内斗,最后他自己都被这团乱麻缠死。曹操能成功不是只靠兵多智广,而是把自家乱事处理干净,才有机会收拾外面那盘子。
袁氏的覆灭,不能全怪袁绍一人,但家主摇摆不定的态度,配上身边那群如狼似虎盯着利益的谋士,输得也不冤。
到头来,不同的人、不同势力,被命运推着往前,谁都想赢,但关键节点踟蹰不前或者瞻前顾后,用力过猛或者干脆发懒,都可能把一个原本最有希望的世家玩成空壳。谁都不想最后连锅都卖了,可只要还想着留后路,后路也会变成断头路。
袁绍在官渡凭实力输掉了,但更输给了自家的“聪明”。反正,每个豪强最后都会有自己的冰山,最怕的不是天下大敌,而是自家火药库随时点着。至于那些没讲明白或者说不清楚的地方,其实历史本来就这样,你以为看清楚的事,可能真就是糊涂帐。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