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已经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美之间第三次坐上谈判桌了。
外头的人看热闹,觉得这不过又是一场口水仗。但我们这些看了十几年风云变幻的人心里清楚,这桌上的每一句交锋,都可能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和政治的走向。尤其是这次,特朗普看起来是气势汹汹,手里攥着他最得意的“三张王牌”,想逼着我们签下城下之盟。
但有意思的是,这三张牌打到今天,似乎越来越像“明牌”了,而且威力也大不如前。想让我们让步?恐怕没那么容易。
第一张牌:失灵的“关税魔法”
咱们先聊聊老特最爱用的那张牌——关税大棒。
这哥们儿对关税有种近乎偏执的迷信,觉得“万物皆可关税”,只要关税一加,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次来斯德哥尔摩之前,他可没闲着,先拿盟友们祭了旗。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前阵子,美日贸易协议闹得沸沸扬扬,说是协议,其实更像是“保护费”收据。日本被要求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换来了什么呢?换来了美国“开恩”,只对日本征收15%的关税。 你没听错,花了血本,还得挨一刀,只是比之前威胁的25%砍得轻了点。
日本这一跪,产生了连锁反应。欧盟那边,冯德莱恩一看日本都“识时务”了,腰杆子也硬不起来,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类似的安排。老特拿着这两份“战绩”,心里那叫一个美。他觉得,你看,连日本和欧盟都服软了,你中国还有什么理由不低头?
他甚至构想了一个“全球关税体系”的蓝图:跟美国关系最铁的,享受10%的“兄弟税”;像欧盟这种,算一般竞争对手,收15%的“朋友税”;东南亚那些跟我们走得近的国家,加征20%的“警告税”;而最高等级的30%,就是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这个算盘打得确实精。如果真让他搞成了,美国就能用关税这个杠杆,撬动全球的产业链和地缘政治,比以前单纯搞意识形态对抗要“实用”得多。
但问题是,这套“魔法”对我们好像失灵了。
聊这事儿,咱们得看数据,不能光听他吹。就在这个月,美国劳工部的数据马上要公布了,华尔街普遍预测,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恐怕还在4.5%以上的高位徘徊。 这说明什么?说明几轮关税战打下来,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美国老百姓自己头上。你去问问沃尔玛的经理,或者中西部的农场主,他们对“关税”这两个字是什么感情。
反观我们这边呢?海关总署上半年的数据刚出来,我们的外贸总额稳中有升,尤其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的贸易额,增长势头非常猛。中欧班列天天满负荷跑,东南亚的港口越来越繁忙。 简单说,我们早就不是那个只依赖美国一个市场的“世界工厂”了。你加你的税,我做我的生意,世界这么大,朋友多的是。
所以你看,在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上,美方现在很少主动提全面加关税的事了。因为谁都清楚,再加下去,先撑不住的可能是他们自己。这张王牌,已经打成了“烧火棍”,暖不了自己,还容易烫着手。
第二张牌:“荣誉榜”般的禁令和黑名单
老特的第二张牌,就是技术封锁,具体表现为各种禁令和实体清单(黑名单)。
这招确实一度让我们很难受,尤其是在高端芯片领域。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卡住你的脖子,让你最顶尖的科技公司断粮,从而拖慢你整个国家的发展脚步。
这几年,从华为到中芯国际,再到一众人工智能和无人机企业,能上美国黑名单的,基本都上了个遍。一开始,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压力越大,韧性越强。你越是封锁什么,我们越要自己搞出什么来。
这几年下来,结果怎么样?
华为的麒麟芯片不但活过来了,还催生了一条完全不依赖美国技术的国产化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限制我们高端芯片,结果我们的车企在电控、电池和智能座舱系统上玩出了花,比亚迪、蔚来这些牌子,如今在欧洲卖得风生水起,市场份额都快接近20%了。 德国大众急得直接跑到合肥建研发中心,要“入乡随俗”。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禁令,现在反而成了一份“高科技企业能力认证”。圈内人开玩笑说,一家中国科技公司要是没上过美国的黑名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技术过硬。 这份黑名单,反而帮我们筛选出了一批真正有骨气、有实力的硬核企业。它们拿着国家和市场的支持,闷头搞研发,几年下来,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所以,当美方谈判代表在桌上再次挥舞这份黑名单时,我们这边只是笑了笑。这张牌,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枚军功章。
第三张牌:铤而走险的“地缘牌”
当经济和科技上的牌都不太好使的时候,老特就必然会打出第三张牌——地缘政治牌。这张牌最危险,也最考验双方的定力。
他主要在两个地方下功夫。
一个就是把俄乌冲突拉进来。在谈判前夕,他突然放出风声,说要对那些和俄罗斯有能源往来的国家搞“二级关税”。这明摆着就是冲我们来的。他的逻辑是:你要买俄罗斯的石油,就等于在帮我的对手,那我就要在贸易上惩罚你。这是典型的极限施压,把不相干的事情强行捆绑,试图在谈判桌上创造新的筹码。
另一个,也是最敏感的,就是台湾问题。最近,美方的动作明显多了起来。一边逼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在台海问题上表态,一边又把第二批M1A2主战坦克运往岛内。这些动作,都是在给岛内一些势力释放错误的信号,让他们产生“美国会为我火中取栗”的幻觉,以此来牵制我们的精力。
但这张牌,美国打得同样心虚。
为什么?因为我们手里也有一张对方轻易不敢碰的“王牌”——稀土。
这不是什么秘密。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从F-35战斗机到“战斧”巡航导弹,里面的高精尖元器件,都离不开重稀土。而这个东西,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产能,都在我们手里。前段时间,我们只是收紧了一下军用级别稀土的出口管制,五角大楼和雷神、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军火巨头的股价就应声下跌。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平衡。你拿我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做文章,我就能拿你的产业命脉稀土来反制。 谁都不想走到那一步,但谁都知道对方手里有这张牌。这就决定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只敢切香肠,搞小动作,但绝不敢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不可逆的承诺。
做美国的盟友,是种什么体验?
聊到这儿,斯德哥尔摩谈判的结局,其实已经有几分清晰了。特朗普手里的三张王牌——关税、禁令、地缘牌,每一张看起来都威力十足,但真打出来,却发现我们都有应对的法子。
关税战打成了通胀战,美国的盟友和消费者成了最终的买单人。技术封锁打成了“逼你自强”,催生了我们科技自主的加速度。地缘操弄,则碰上了我们“核心利益绝不退让”的底线和稀土这张反制牌。
说到底,这场较量已经超越了贸易本身。它比的是两个国家的战略耐力、发展韧性和国民的凝聚力。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美国发现从我们这里占不到便宜时,它的刀刃就开始转向内部和盟友。对日本的“投资协议”,对欧盟的关税,都是在“回血”。
这让我想起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盟友,有时候是致命的。
当日本和欧盟的企业家们,看着自己国家的利益被美国收割,再去看看我们这边日益壮大的国内市场和越来越多元的国际朋友圈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许,这才是这场斯德哥尔摩谈判之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美财长称美中第三轮磋商下周举行,瑞典发声:将主办美中新一轮会谈》. 环球网, 2025-07-23.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