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阵子,球迷们却没想明白,这集训到底图个啥?
有今年八月的集训任务竟然排得满满当当,从八月直接练到十月,连全运会的日程也被挤了。不就是亚洲杯拿了个第三,教练组这就下狠手,全员两个月封闭,这思路是不是有点奇怪?
其实日本队备战,只用了两周集训,结果冠军还是他们的。不能老觉得时间花得越多成绩就越好,这套思路早过时了。训练多,成绩真的有用吗?
“根本问题没找准,训练强度一天比一天大,这样行得通吗?”
东京奥运会之前,中国女篮集训时间全球靠前。可比赛一遇到塞尔维亚队,照样被打得没脾气。数据明晃晃写着,猛练并没效果。
——球员的身体不铁,盲目加量就是难受。
国内外的训练差别太明显了。运动训练学说,每年高强度训练如果超过1500小时,反而让运动员状态下降,连爆发力和协调性也拉胯。宫鲁鸣的集训,每天六小时,等于要练四百小时,各种损伤谁负责?
硕果仅存的膝盖,经得住这么用吗?
再回头看,2019年男篮世界杯前,周琦练到比赛罚球时手都抖,这是不是有点教训了?
更让球迷迷惑的,是用人思路。李缘场均效率值全队却场场首发。相反,王思雨打过WNBA,反而坐板凳。人才分配到底考虑了啥?
对面日本队主教练汤姆·霍瓦斯,决赛落后直接上“三个00后控卫”,一下就激活了进攻。临场调整比训练量更重要,懂球的球迷一眼就能看出来。
“多年老问题仍在,体制成了难点。”
四川队砸钱组队,高薪请来李梦、韩旭,不料全被抽去国家队集训;刘禹彤可是重金新援,进国家队都难。这和CBA俱乐部的老遭遇一样,投入多成果被统筹。
“球员苦练一季,最后大赛却没比赛机会,本末倒置。”
再看看WNBA球星们的数据:斯图尔特一年34场联赛,进国家队只合练五次,照样带着美国队横扫世界。人家的训练计划,每一步都精确算清,每一个跑位每一次对抗,都有数据支撑。
而我们的教练呢?还在靠“练不足就再多练”的老路。和科学管理比,这点差距一目了然。
其实办法不是没有。2016年女排惨败后,郎平带了三十多人搞“国家队分组”,主力分一组保持竞技状态,新人分小组打不同比赛,两头兼顾。女篮完全可以参考,主力比如李梦在WNBA历练,新人张子宇等和国家队一起打亚洲比赛,这样主力和新生代都不耽误。
选人不能只看老关系。日本篮协已经推行了球员积分体系:俱乐部数据、国际比赛、体测全排名,谁厉害一目了然。靠关系的人,自然选不上主力。
“科学管理比蛮干更有结果。”
再联想一下,王霜在巴黎圣日耳曼都能特批集训后两周才归队,奥运会预选赛依然上演帽子戏法。李梦去年WNBA场均13。4分,今年却只能跟着国内练体能,这安排和开法拉利种地有啥区别?
谁都想要成绩,瞎折腾就是另一回事。
球迷们看着这批黄金一代姑娘天天拼命练,真的替她们担心。等到膝盖磨废了才想起科学训练,到那时全都来不及。
“数据不会骗人,科学训练才是正路。”
大量事实摆在面前:拼命练并不等于成绩好,合理安排和科学管理更见成效。日本用短集训时间拿冠军,美国队生猛的数据支持毫不含糊。中国女篮再不思变,只会事倍功半。
——球迷盼的,不只是成绩,还有未来。
集训方式早该按现代眼光调整了。把希望都寄托在封闭和高强度上,比赛时换来的不过是更多受伤和不如人意的成绩。
人才培养体系也该正视俱乐部的投入与国家队的调配,谁训练了球员,谁也需承担责任,有来有去,合理平衡。
“调整思路,尊重规律。”
运动员不是无尽的劳动力池,不要用体力榨干她们优势。科学攒数据,合理分工,没人会反对实事求是。
如今国内外比赛节奏加快,训练系统和选拔标准都要换个活法,别等黄金一代都伤了,才发现在细节里输给了别人。
这一切,只为有一天,看见中国女篮不光坚持,更能走得远、站得稳。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