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就说2024年的情况,分数好的学生,很多人都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学校的教学条件确实不一样,有很多出名的老师,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学校每年能拿到很多钱去做研究,所以学生也能跟着参与一些国家甚至世界水平的研究项目,机会更多。
2025年的高考已经考完了,学生们现在就是等着开学。对于那些秋天开学马上要上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2026年高考,情况可能有些变化,有人说那年会是“高考大年”,这意味着一些学生之间的竞争会很不一样,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可能需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力气,才能考上一个差不多的学校,这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什么叫高考大年?
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考试的人变多了。根据一些说法和预测,到了2026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可能会超过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和前些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有关系,那个时候出生的人多,现在就到了参加高考的年纪,人多了,考试的基数就大了,水涨船高,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根据预测,2026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突破1,500万人。
这个数字和今年的1,330万人比起来,大概多出来150万人,这个增幅不算小了。现在很多地方对复读生报考学校的数量有了限制,这让参加考试的学生里,应届生的比例更高了。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好学校的竞争就小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所谓的“985”和“211”的好大学,分布得并不均匀,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少数地方,这就导致分数高的学生都挤着去报那些学校,竞争反而更厉害了。
还有一个变化,是考试的政策。新的高考模式,在29个省份试过以后,计划到2026年的时候,就要在所有地方都铺开了。这个新模式要求学生在物理和历史上,必须选一门来考,剩下的化学、生物、政治、地理里面,再选两门。这个组合方式,听起来好像给了学生选择权?但实际上,它要求学生很早就规划好自己要选什么课,要是选错了,后面报大学专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门都进不去,影响很大。
大学对选科的要求也变得更细了。你想报理工科的专业,学校很可能会明确要求,你必须选了“物理+化学”这个组合才行。这个调整,确实能帮学校筛选出更适合他们专业的学生,但反过来看,也让一部分学生因为选科的限制,只能去挤着报考少数几个特定的专业,造成了新的拥堵——这就是新高考带来的局部竞争。
再看看招生和录取的情况。这几年,报名高考的人数和大学招生的名额,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像一把张开的剪刀,口子越张越大。到了2024年,这个差值已经很明显了,说明有很多人最后是上不了大学的,这是一个事实,一个很冷冰冰的事实。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与本专科招生计划的差值达到了273。1万。
在大学招生名额增加得慢的情况下,考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2026年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会变高。除此以外,一些特殊的招生计划,比如“强基计划”之类的,范围在扩大,顶尖的大学可能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一个高考分数。这听起来很好,对吧?但它的实现方式,可能是“高考成绩占85%,学校自己组织的测试占15%”这样的模式。
大学咋选人?
这种新的录取模式,会吸引更多分数本来就高的学生去报考,因为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机会。结果呢?就是这些本来就难考的顶尖大学,竞争变得更加无法想象,简直是“卷”上了天。学生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那张卷子,还有更多看不见的东西,这确实让人……唉。
对于一个准备迎接2026年高考的学生来说,他看到的局面就是这样:身边一起考试的人变多了,考试的规则变了,大学挑人的方法也变了。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规划。这种感觉,可能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压力和迷茫?没人能替他们回答。
分数高一点和低一点,差距到底在哪里?其实就在于选择权。分数高,意味着你可以去挑学校、挑专业,你可以去那些资源更好的地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分数低,不是说没有书读,而是你的选择范围被大大压缩了,可能只能去一些你本来不想去的学校或专业,这中间的差别,影响的可能不只四年,而是更长的时间。
说明年是“高考大年”,并不是随便说说,它背后是人口、政策和招生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学生来说,提前了解这些变化,并且为此做好准备,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当浪潮来临的时候,只有准备好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下子拍倒,不是吗?再多的准备,也消除不了那种身处激烈竞争中的焦虑感,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吧……代价。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