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高考选拔,不利于特长生。
比如:语文好,但数学差。
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数学0分、语文却得到98分高分。这样的人太多了,还有马云,还有教员。
如果都要按总分来选择,就会埋没大批的天才。
现在新高考分成物理组与历史组。其实,不用懂物理或是历史,也别企求全面发展,一般人有一两样长处就足以生存了。这个长处可以是数学好,也可以是英语好,高考的导向是只比长处。
走上社会,你会发现:你能做好一种职业就够了。
你不会既做文秘,又做财务。实际上也没有必要。
我的建议是:所有的课程, 不分文理,都要学,但高考只考三门。一门语文、一门体育,一门擅长的课,可以是英语,也可以是数学。
高考其实只要考三门。
一门是语文:必修且必考,连本国语言都没学好,学其它有何意义?
一门是体育:应该也是必修与必考,没有健康的身体,其它一切都是零。
再考一门自选:自己觉得擅长的,可以是英语,也可以是数学。
当然即使没考的,也要学,比如生物、地理、历史、生理卫生等,甚至是做饭、或者是心理健康、应急救援等。
走上社会,你会知道:你做的职业只能是自己擅长的,而不是什么都能做,但又做不好、做不精,职场上有一两样本事就足够了,比如是单位的一支笔,或者是技术上的权威,不会同时要求你同时又能做帐、又能跑业务。
高考只考三门,可以吗?
1929年,大作家钱钟书高中毕业,报考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清华大学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看到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满分,就决定打破常规,破格录取。
启示:
1、你不必每门课都优秀,走上社会,你会发现有一两门精通,就够你立足了。
2、为了考上好的大学,发现有一两门拉了后腿,分数不要被拉得太远就很好了,不要期望变为擅长,甚至成为职业。
3、考试体制确实也要改革,语文、体育可以是必考,其它再选一门自己擅长的,高考考这三门就行了。当然,其它课程,不管文理,可以要求学。
全国一张卷,只考三门课:体育,语文,自选一门。一本相当于当年的中专,包分配。二本国家考试择优录取,不用面试,直接面试,考官临时抽签选出。其它全部改成职业学校。实行九年义务制,普及高中,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两年。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