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学者曾提问李光耀:印度该怎样崛起?李: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趣史研究社 · 前天 21:04
这事儿得从新加坡那位“国父”李光耀说起。有一次,一位印度学者满怀期待地问他:“我们印度,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崛起?”
李光耀的回答,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又冷又硬,直接把天给聊死了。他说:“没有人能改变印度。”就这么一句,没了。
在今天,看着印度股市跟坐了火箭似的,全世界的资本都跟不要钱一样往里冲,莫迪政府雄心勃勃地喊着“发达印度”的口号,这话就显得更值得玩味了。
李光耀是看衰印度吗?这么想,可就把这位政治家看浅了。
他那句话,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一个深刻的洞察。他看到的,是印度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一种强大到足以抵抗任何外力强行改造的“系统惯性”。这个系统,既是印度的盔甲,也是它的枷锁。
1.png

一个国家,光是官方承认的语言就有22种,写在钞票上的就有17种。从北边的旁遮普人到南边的泰米尔人,肤色、长相、饮食习惯、文化传统,差别大到你以为是两个国家。
这还只是表面。往深了看,是那个流传了几千年,虽然法律上废除了,但实际上无处不在的种姓制度。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社会分成三六九等。你的姓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起点、你的圈子,甚至你的命运。
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带来的就是极度的撕裂和内耗。
就拿这两年莫迪政府力推的《统一民法典》来说事儿吧。这法案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印度全国用一套统一的民事法律,管你什么教派、什么民族,结婚、离婚、继承财产,都按一个规矩来。听着是不是特现代、特进步?
2.jpeg

但一推,立马炸锅。穆斯林群体觉得这是在侵犯他们的宗教自由,东北部那些独特的部落民族也激烈反对,生怕自己的传统习俗被“主流”吞噬。一个听起来无比正确的改革,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就能搅动起滔天巨浪。
这就是李光耀说的“没人能改变”。改变,意味着要触动无数个群体的核心利益和身份认同。在印度这个“去中心化”的联邦国家,中央政府的政令,出了新德里,影响力就要层层递减。每个邦都是个小王国,有自己的算盘。莫迪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他也得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去拜,一个神一个神地去磕。
这种“变不了”,导致印度的改革总是步履蹒跚,走一步退半步。它没办法像我们或者新加坡那样,看准一个方向,一声令下,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往前冲。它的前进,更像是一艘载着无数乘客、每个人都有自己方向盘的巨轮,在风浪中摇摇晃晃,最终能走出一个诡异又顽强的Z字形路线,已经算是奇迹了。
聊完社会,再看看经济。这可能是咱们普通人感受最深的。
3.jpeg

今天,你要是光看数据,印度经济简直好到不像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报告预测,今年印度GDP增速能到6.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这数据绝对是鹤立鸡鸡群。孟买的Sensex指数,更是屡创新高,让华尔街的精英们都眼红。
还有它的数字经济。你现在去印度,会发现从街边卖奶茶的小贩,到开突突车的大叔,胸前都挂着一个叫UPI的支付二维码。这套由印度政府主导的统一支付接口,短短几年,交易量就碾压了信用卡,成了国民级的应用。这是印度“数字革命”最成功的一个缩影,也是它向世界展示自己“能行”的一面。
但你只要稍微把视线从新德里、孟买这些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移开,就能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火焰的背后,是冰冷的海水。
印度有超过一半的人口,还挤在农业领域。但农业贡献的GDP,连20%都不到。这意味着什么?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很多农民,一年忙活下来,可能还不如你在大城市送一个月外卖挣得多。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新闻里,印度农民开着拖拉机,把新德里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不是闲得慌,是真活不下去了。
4.png

更要命的是就业。印度号称拥有全世界最年轻的人口结构,所谓的“人口红利”。但红利要变成现实,前提是得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可现实呢?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最新的数据,城镇青年失业率,依然在20%以上的高位徘徊。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反差,造就了一个极其矛盾的印度。一边是世界级的IT公司和亿万富翁,另一边是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和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家庭。一边是让世界惊叹的“印度速度”,另一边是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问题。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同样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解决农业问题,需要触动盘根错节的土地制度和地方利益集团;创造就业,则需要进行彻底的劳工法改革和教育体系改革,这些,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那个“神仙难管”的内政困局里。
这种“改变不了”的倔强,在外交上体现得就更明显了。
5.png

冷战时期,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带头大哥。说白了,就是美苏争霸,我谁也不站,自己玩自己的。
到了今天,世界格局大变样,但印度的外交哲学,内核一点没变,只是换了个包装,叫“战略自主”或“多向结盟”
你看它这几年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左右逢源”。
一边,它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核心成员,跟美国、日本的军事互动越来越频繁,被西方看作是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关键棋子。美国给技术、给军备,那叫一个殷勤。
但另一边,它又是“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跟俄罗斯的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俄乌冲突后,西方集体制裁俄罗斯,印度倒好,反手成了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抄底抄得不亦乐乎,还理直气壮地告诉全世界:我这是为了保障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美国气得直跳脚,但也拿印度没办法。谁让它块头大,地理位置又关键呢。
6.jpeg

这就是印度的生存智慧。它非常清楚自己的分量,也深知大国博弈的凶险。它不想成为任何国家的附庸,更不想被绑上谁的战车。
这种外交上的“不被改变”,是其国内复杂性的直接投射。一个连国内都无法形成统一意志的国家,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在国际上,坚定不移地选择某一个阵营呢?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只能在动态的平衡中,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
聊到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李光耀那句话:“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现在你是不是有点品出别的味儿了?
李光耀作为一位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一生信奉的是效率、秩序和强有力的精英治理。他用这种模式,把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岛,打造成了全球金融中心。他看印度,自然会觉得这个国家太散漫、太混乱、太低效。
7.jpeg

但他可能也看到了另一面:这种混乱,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无法被彻底改变”,印度才得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吸收了无数外来文明,却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内核。它的民主制度虽然吵闹、低效,却也像个高压锅的减压阀,让各种社会矛盾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避免了整个国家走向崩溃。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虽然造成了内耗,但也孕育了惊人的创造力和韧性。
所以,印度该怎样崛起?
答案或许就是:它无法按照任何一个现有的“崛起”模板来发展。它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也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它只能成为“第一个印度”。
它的崛起之路,注定是磕磕绊绊、充满矛盾的。它会一边在数字经济和外太空探索上高歌猛进,一边又被种姓冲突和宗教矛盾拖住后腿。它会一边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一边又在国内改革上寸步难行。
这就是印度的宿命,一个被自身庞大而古老的文明所塑造的宿命。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趣史研究社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