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印度防务研究网》8月14刊文,建议印度多发起几次“辛杜尔行动”。
印媒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这次行动取得了胜利,还成功展示了印度部分国产装备的威力,那么未来印度就应该多来几次类似的行动,借助这种短期冲突,不断检验本国的武器系统,以便对外展示印度在军工领域的水平,方便以后出口。
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毕竟俄罗斯的武器在叙利亚战场得到了检验,美国的武器也在全球各地获得过实战广告,甚至土耳其的无人机也因为在纳卡冲突中的表现而畅销。
那么对印度来说,如果本国的国产装备要想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通过实战背书。
然而,逻辑在线,并不代表实力也在线。你得先打赢了,而且是用印度国产装备打赢的,你才能利用实战来宣传自家武器,而印度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拿这次辛杜尔行动来说,确实起到了宣传作用,但却是在帮对手做宣传。真要再来几次,不得把法国给气爆炸了。
(印媒报道截图)
因此,虽然印媒敢说,但印度政府与军方却不敢真的照办。
这一次的辛杜尔行动,其实就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印度的胜利。
印度声称击落了巴基斯坦五架战机、一架预警机,还拦截了大规模无人机蜂群,甚至宣称国产的阿卡什和阿卡什蒂尔系统实现了接近百分之百的拦截率。
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但问题是,印度始终拿不出任何能够自圆其说的证据。
既没有展示敌机残骸,也没有公开卫星影像,更没有第三方的独立验证。
国际社会早就见惯了这种场面。
2019年印度对巴基斯坦所谓的巴拉科特空袭,最终只被卫星照片揭示炸毁的是几棵树,当时印度政府鼓吹“大获全胜”,结果成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今年辛杜尔行动同样如此,宣传远远大于实际战果。
于是外界形成了共识:印度的胜利叙事缺乏可信度,基本就是自娱自乐。
甚至部分印度国内舆论都在质疑:如果真有那么大的战果,为什么需要派外交代表团跑到各国去解释?真正的战果会自己说明一切,不需要反复证明。
(被俘虏的阿比纳丹)
而且现在印度空军恐怕也没有勇气再次发动类似的行动。
回顾2019年的印巴冲突,印度空军当时不仅未能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在空战中损失惨重,米格-21被击落,飞行员阿比纳丹被俘,成为全球笑柄。
那次事件已经让印度空军的脸面扫地。
而今年辛杜尔行动,本来是想借机扳回一局,新买的战机又被巴基斯坦打下来五架。
对飞行员而言,这种心理落差无疑是巨大的。
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冒着生命危险,但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那么空军内部士气必然受挫,信心也会被一点点摧毁。
飞行员比谁都清楚,如果再打一次,很大概率还是同样的剧本。
心态的崩塌比装备的缺陷更可怕,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未来印度还想强推一次类似行动,空军内部的抵触情绪也会成为巨大的障碍。
(印度的胜利宣讲团)
而这次印媒好死不死的,在列出需要通过实战证明的装备,还提到了光辉战斗机,这不得把飞行员吓得原地退役!
印度政府把光辉当成自力更生的象征工程,耗时四十年,投入无数资金,终于勉强列装。
而这款战机始终没有参加过任何实战。原因都懂,性能不足,可靠性存疑,空军根本不敢拿它冒险。
光辉的航程短、挂载能力有限,动力系统依赖进口发动机,雷达至今还在混搭外国货。
印度国内自己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迟迟难以成熟,结果不得不改用以色列设备。
武器挂载上更是问题多多,国产导弹不稳定,实战表现欠缺,只能依赖俄制和以色列的武器。
光辉在演习场上可以亮相,在航展上也可以露脸,但真要让它飞到实战空域,面对敌方防空武器和空战压力,它完全没有胜算。
印度空军在辛杜尔行动中选择了布拉莫斯、阿卡什等相对成熟的国产系统,却对光辉保持沉默,这本身就说明一切。
(印度战机)
印媒指望靠光辉战机撑起军工出口,本身就是痴人说梦。
连印度飞行员自己都对光辉充满排斥和嫌弃,又有谁会去花大价钱买呢?
从项目开始到量产,印度空军就一直不看好这架飞机。
最初甚至明确拒绝大规模列装,只在政府强压之下,被迫签署采购合同。
就算如此,空军也只是把光辉分配到二线中队,主要承担训练和表演任务,从来没把它当作真正的作战主力。
飞行员更是对其心存疑虑,担心在执行任务时出现故障,毕竟印度是摔飞机大户,买来的飞机修一下就会摔,自己造的风险只会更大。
所以都想开苏30MKI、阵风,没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开一架不成熟的国产战机。
正因为如此,光辉在印度国内只能是一个危险的大玩具,自家空军是没办法,捏着鼻子接收了,难不成印度还能逼着外国空军也像印度空军一样,你看得了那个口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