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后,袁绍的那些北方四州几乎都还在他手里,他未必当场就塌了。但人心散了,队伍可就真不好带了。
谁说败得一塌糊涂就没地可翻身呢?袁绍当时占着幽州、青州、冀州、并州,地盘还是宽阔,粮食还能咬牙筹几口。那十万大军说散就散,仔细想想也有点让人唏嘘:就算战场没了,家底还厚着呢。对手曹操那边也不是无懈可击,打得头破血流,不过是多半斤少八两而已。袁绍理论上压一压,苟一苟,指不定还能等到哪天东山再起。可惜啊,真实历史里,袁绍走到了悬崖边,就再没爬回来。人有时候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事情其实很快就露出了马脚——官渡刚败,袁绍不但没腾出手救局,反而一连串地失了分寸。那天,曹操夜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烧了个精光。这事就像家里被人抄了米缸,打仗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嘴里的饭没影了。袁绍一惊,兵分两路,既想去救粮,又想着趁乱端了曹操的老窝。没想到,他气势汹汹调过来的张郃、高览,心思早就飘到别处。
这俩人的心结,比那场大战还要复杂。外人光知道张郃、高览是袁绍的顶梁柱,却少有人琢磨,他们心里早对袁绍打这场仗意见很大——袁绍说“速战”,他们想“慢磨”,不是你争我抢,是死伤的那批人底子都是河北本地。张郃、高览都是河北派的核心,说白了是看袁绍不服气许久了。眼瞅乌巢烧了,粮草泡汤,两人干脆带着兵,不打了,投奔了曹洪(曹操的堂弟)。这消息一传出来,别管曹操还是袁绍,估计都得愣个半天。原本预期的消耗战、拉锯战,忽然变成了对方送人头。袁绍还以为还能再杠一把,谁知道自己的精锐直接倒戈——也是够憋屈。
后面这几步,简直像连锁炸弹,一发不可收拾。张郃、高览一倒,袁绍这边指挥全线瘫痪,连撤退都变成了逃命。他带着儿子扔下队伍,灰头土脸一路北撤。剩下那乌巢的守兵,彻底被曹操收拾得干干净净,带头的淳于琼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第二天清点战场,曹操估摸着自己本来也没把握大胜,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活捉、坑杀了七八万降卒——这个画面太惨了,当地人都得怨上好几年。这一口气杀下去,北方四州的精兵,就当场废了大半。
有人说,当年曹操要不那么狠,也许袁绍还能再招募些人,制造点新的麻烦。但在那个节骨眼上,曹操显然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他心里也怕这些人再回头叛变。于是河北的根,给掘了三尺——后面再看袁家那些内乱,也许和这场大尸坑不无关系。
再说袁绍。他带着点残兵回到黎阳,想着还能再聚点人,起码守住门楣。消息往黄河南边一放,哪知反而引来了曹操的杀心。当年的兵家一着失误,就再难扭转乾坤。袁绍虽然还在,一身孤胆,先得防着曹操,日夜加固防线。后来撤回邺城,刚歇口气,河北当地的门阀士族就开始闹事。
这些士族,其实是袁绍势力里的另一层暗流。你要说袁绍这三十多年枭雄路,风风火火,但他绕不开的,就是“习惯用外地亲信打本地豪强”。袁家的门生故旧,算是非本地派;而河北本地的那些老官僚和军头,又自然成了河北派。平时蛋糕还能做大,大家能忍,分食有希望。可自从官渡一败,蛋糕缩水,仇怨全冒出来了。本地人惨重损失,精锐被杀,张郃高览投降,说白了就是“家里最能打的儿子跟着外人跑了”。
袁绍没啥好办法,除了铁腕,还是铁腕。先杀田丰出气——其实也不是只为泄愤。田丰是河北派的精神领袖,大家都看着他怎么说话;袁绍迷信一句“宁可错杀”,谁敢带头,他就收拾谁。可这么一来,本地士族不服,骚乱四起,袁绍又跟铁闸门一样,一个个清理。冀州三天两头冒叛军,曹操那边暗地里煽风点火,这些家族本来就有心思“给自己留条后路”。
其实说到这里,有些人说袁绍败得窝囊,他早年可不是乱来的人。四世三公的门第,起兵讨董的时候,还是敢带着长子袁谭翻身抄家,拼了个天翻地覆。后来到了河北,为了站稳脚跟,又娶了刘夫人,和当地门阀联姻。当然这些事你说外人看得明白?史书里关于刘夫人的记载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刘夫人不喜欢袁谭。越到后来这种家庭内斗,外人也只能嗑瓜子猜猜看。
临死前,袁绍把袁谭过继给自家大哥,算是把继承资格给摘了。咋说呢——这事你放到今天,估计也得上家族群吵闹一通,舅舅姨妈都要插一句嘴。但不管怎么摇摆,袁家兄弟几个都不是省油灯。袁谭、袁熙、袁尚,外甥高干,各自带兵,都成了一方地头蛇。袁绍在世时这种割据倒还有点用,等他病重一倒,兄弟们反而更打得狗脑子出来。内部乱起来,外头曹操还得了个方便——这局谁也不能怪,只能说老袁家自己埋了雷。
袁绍在河北的口碑倒还没全垮,官渡之后,市井街头听说他去世,妇人都流泪,老汉都说“咱们还是袁公好”。可惜好人有好报这话,在乱世就没谁信。袁家兄弟反目,士族离心,曹操拼命补刀。就这样,北方四州最后落进了曹操篮子,袁家人只剩下点唏嘘给后人讲。
袁绍啊,要是能多撑几年?或者他死前狠心梳理家族,把人心拢一拢,结局是不是能不一样?可惜世事无常,混乱年代,最难说清的就是“本来可能”,而历史里的“本来可能”,总是从一个小失误变成满盘皆输。后来的袁谭、袁尚兄弟打到没完,曹操足足花了七八年才彻底收拾河北。有人说,只要袁家不内斗,东汉末年的天下,怕不是真的姓袁了。
有时候回头看,官渡那天晚上,乌巢的火光烧的,不只是粮草——烧的还是很多人心里的希望。袁绍的故事没讲完,后面是他的儿子们争来斗去。历史上的英雄、豪强、士族,最后都陷在各自的小算盘里,谁也没真正赢得长远。问一句:如果袁绍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会不会选择不分家、不杀田丰?还是早就明白,这局里没一个“如果”,只有一条路走到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