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最后一天,不少考生还在刷题,家长群里却已经吵翻了。有人甩数据说“今年考生少7万,考上大学更容易”,有人翻出教育部文件“双一流扩招2万,好学校名额多了”,还有人拿高考试卷结构分析“基础题70%,本科线稳了”。这些说法到底靠不靠谱?不同人看法差得有点远。
有家长算过账:“我们省去年考生70万,今年降5千,分摊到每个分数段也就少几十人,竞争根本没差。”这是务实派。应届生小王在备考群里反驳:“但太原理工这种学校扩招1000人,我们班排名前50的都有机会冲,这不是机会?”这是乐观派。往届生家长李女士插了句:“2024年我们孩子那届也说扩招,结果热门专业分数反而涨了,扩招的都是冷门专业。”这是谨慎派。还有数据党贴出教育部公示:“今年新增47所本科院校,录取分普遍比老本科低50分左右,分数中等的孩子捡漏机会来了。”实操派则提醒:“基础题70%是真的,但很多学生计算失误、审题不清,能拿60%就不错了,别盲目乐观。”
考生总数下降7万,听起来是好消息,但具体到每个省份差异很大。比如河南、山东这些传统高考大省,今年考生人数仍在百万左右,减少的几千人对整体竞争格局影响有限。反倒是一些考生规模较小的省份,比如宁夏、青海,考生人数下降1000人左右,可能让本科线竞争压力明显减轻。所以光看全国数据没用,得对照自己省份的往年一分一段表,看看目标分数段的考生人数变化,这才是关键。
双一流扩招2万是实打实的政策,但不能只看总数。太原理工、郑州大学这些地方重点高校,今年扩招名额都超过500人,而且主要集中在工科、医科等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就业前景好,对中等分数考生来说是明显机会。普通本科院校扩招更普遍,尤其是新增的47所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优质专科升格而来,教学质量有保障,录取分数又低,适合分数在本科线边缘的考生。不过要注意,扩招的专业里,有些是学校新开设的,师资和设备可能还在建设中,填报时最好查一下学校的专业评估结果,别只图“本科”名头。
高考试卷70%是基础题,这是公开信息,但很多学生拿不到满分。比如数学的集合、函数基础题,物理的力学公式应用,这些题目考的不是难度,是细心。去年某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考分析报告显示,基础题平均得分率只有58%,主要丢分在计算错误、审题不清。这时候与其刷难题,不如把近3年高考真题里的基础题整理出来,每天做一套,专门练审题和规范答题,比如化学方程式配平、语文默写易错字,这些分数拿稳了,过本科线真的不难。
这几天家长比考生还紧张,总担心孩子发挥失常。其实高考当天的状态管理比复习更重要。去年有个案例,某考生考前一晚没睡着,结果数学考了120分,比模考还高。人体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会保持大脑兴奋,偶尔失眠不影响考试。反倒是家长反复强调“别紧张”,反而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这时候不如让孩子按平时的作息走,睡前看看错题本,早上吃点清淡的早餐,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考试流程上,比纠结结果更有用。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今年高考的这些变化,对志愿填报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点?是扩招的学校,还是新增的本科院校,或者是基础题得分策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