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明明是一盘散沙,印度却能保持70多年的统一,莫迪的说法颠覆认知

孔甲丙 · 7 小时前
1.png

印度这个国家,说起来总让人觉得奇怪。它明明像一堆零散的拼图,语言、文化、宗教到处不一样,可从1947年独立到现在,过了70多年,还能捏成一个整体,没散架。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为什么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地理位置、历史遗留,或者外部压力,但印度总理莫迪的解释不一样,他说这是文化认同在起作用。这话听起来有点新鲜,颠覆了常规想法,让人忍不住多想几层。
先说说印度为什么看起来像散沙。印度有超过20种官方语言,上百种方言,北方说印地语,南方用泰米尔语或泰卢固语,每隔几百公里,风俗就变样。宗教也乱七八糟,印度教占多数,但穆斯林、锡克教徒、基督徒啥都有。历史上,印度从来没真正统一过,大部分时间是小王国林立,偶尔有帝国像莫卧儿或英国人来管一阵子。
英国殖民300年,把印度当原料基地,修铁路、建行政区,硬生生把版图扩大,但撤走时还搞了分区,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克什米尔问题到现在还打打停停。独立后,印度内部闹过语言分州运动,1950年代安得拉邦的绝食抗议死了人,政府才按语言重划州界。经济上,北方工业多,南方农业强,贫富差距大,低种姓群体还被边缘化。按理说,这样的国家早该四分五裂了。
但事实是,它没散。1947年独立时,尼赫鲁他们制定宪法,搞联邦制,中央管国防外交,州管教育卫生,这平衡了地方需求。1950年宪法生效,确立世俗原则,避免宗教主导。1956年州重组法案通过,按语言分州,缓解了分离情绪。经济政策也帮忙,1960年代绿色革命推高产种子,全国粮食产量翻倍,粮食流通拉近了地区联系。1991年经济自由化,拆许可证墙,吸引外资,2017年商品服务税统一税率,让市场全国一盘棋。这些措施一步步稳住了局面。
外部因素也不能忽略。印度地理像个孤岛,西边巴基斯坦,东边喜马拉雅山,南边印度洋。想独立出去,没那么容易。东北部山区交通难,脱离了资源共享就活不下去。印巴冲突从1948年第一次战争,到1965年、1971年、1999年卡吉尔,每次都让印度人抱团。1971年帮孟加拉独立,更是全国动员,军队俘虏了巴基斯坦士兵,管理难民营。2020年加勒万河谷对峙,又是边防部队硬扛。这些事儿逼着印度人意识到,分裂了就弱了。
2.png

莫迪的说法不一样,他不强调这些硬东西,而是文化纽带。他说印度多样性底下有个共同点,就是印度教的文化力量。罗摩神的故事在全国变体流传,北方叫兰拜,南方叫罗摩钱德拉,但本质一样。种姓制度3000多年,形成了独特社会结构,虽然有歧视,但维系了秩序。
印度教徒沐浴时念河流名字,婚礼祈福从宇宙到家庭,这些日常仪式强化归属感。恒河是母亲河,独立出去就丢了这个,对信徒来说代价太大。莫迪说,1947年独立不是军队打的,是甘地全民运动托起来的,那种宗教执着把松散的印度捏在一起。现在他推清洁印度、数字印度,本质是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是国家主角,14亿人合力比啥政策都强。
这观点确实颠覆认知。常规想法是印度统一靠无奈选择,地理关不住,外部威胁压着,内部政策补丁。但莫迪说文化是核心,印度教渗透生活,让人从灵魂上认同国家。这不是空话,印度教确实占人口80%,共享神话和节日像排灯节、洒红节,拉近距离。种姓虽有问题,但提供了社会框架,低种姓接受命运,高种姓主持仪式,大家各司其职。疫情时,印度靠人口扛过去,种姓里的轮回观让很多人平静面对死亡,没闹大乱。
但莫迪的解释也有争议。批评者说,这推印度教民族主义,忽略少数群体。BJP上台后,2019年撤销克什米尔特殊地位,重组直辖区,强化中央控制。2020年德里骚乱,宗教冲突死人。穆斯林觉得被边缘化,语言政策推印地语,南方不爽。莫迪的统一观是印度教主导的,多元性成了点缀。这在国际上也影响,印度外交强调文化输出,像2023年G20峰会,推印度作为全球领导。但内部裂痕在,东北分离主义、旁遮普农民抗议,还零星闹事。
话说回来,印度统一不是单一原因。历史上看,古文明从印度河到恒河,帝王轮流,但文化连续。吠陀时代起,就有共同神话。英国统治虽短,但留了英语和铁路,成了现代统一工具。中国崛起给印度刺激,两国相似,人口多、历史长,印度人想大国梦,就得统一。否则优势全丢。地理加持,外部敌对让内部抱团。莫迪的文化论补了精神层,印度人日常仪式中找认同。
现在2025年,印度还在稳。疫情后恢复,疫苗接种大规模,经济回弹。2025年1月大壶节,数百万信徒河边沐浴,显示文化力量。基础设施推,公路水坝建,资源分配更均。外部,印巴停火,谈判克什米尔。但挑战在,气候变化、水短缺,种姓歧视根深。莫迪继续推文化统一,联盟政府后呼吁团结。
3.png

印度这事儿接地气地说,就是一堆人被迫凑一块,慢慢磨出感情。散沙没散,不是因为多爱国,而是分不开,文化给添了黏合剂。莫迪的说法颠覆在,它把被动变主动,说统一是文化本能,不是无奈。这有道理,但也别忽略问题。印度繁荣是精英的,底层穷苦多。廉价劳动力堆出GDP,但分裂小国就扛不住疫情或战争。所以统一继续,内部四分五裂,外界压力大,不得不凑合。
再深挖,印度统一像蚁穴,大部分人牺牲,少数享福。种姓让低层习以为常,不反抗。莫迪的运动让大家觉得参与国家,但实际权力集中。国际上,印度推多样性战略资产,吸引投资。但远右势力上台,宗教民族主义重塑社会,世俗变弱。印度不是印度教国家,但越来越不世俗。民主还算,但更不自由。
想想印度跟其他国家比,美国是移民熔炉,志同道合。中国是历史一统,万众一心。印度是无奈团结,文化补位。莫迪的认知颠覆,就在把无奈说成力量。未来呢?外部争端继续,军队边境站岗。经济深化,2025年后基建扩展。文化活动强化纽带。内部不均需平衡,政府资金分配,确保统一。
印度70多年统一,是多因素结果。莫迪的文化论加了层解释,让人重新看这国家。不是散沙,是多样统一。接地气说,它就这样磕磕绊绊走下去,文化是那根隐形线。
印度多样性是双刃剑。一边是战略优势,创新多,全球影响力强。印度裔CEO遍布硅谷,文化输出瑜伽、宝莱坞。另一边,紧张在,语言霸权推印地语,南方抵触。莫迪政府强调印度教身份,国际关系也带这味,对穆斯林国家外交时还得平衡。
历史证明,印度统一不是新鲜事。吠陀时代起,文化统一就存在。即使政治分,目标是单一帝国。现代宪法继承这,联邦制包容多样。莫迪的说法不是发明,是放大传统。
4.pn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孔甲丙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