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一向“臣服”于美国的北约也见缝插针,北约秘书长吕特亲自针对印度展开威胁。
面对美国和北约的施压,印度显得有点招架不住,于是想找中俄联手。
对此,中方又将如何回应呢?
北约狐假虎威
随着俄乌战事陷入僵局,原本声称“支持和平谈判”的美国,最近却换了一副面孔,态度愈发强硬。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公开表达了对俄罗斯的不满。
他说,尽管他与普京之间进行过多次通话,气氛“还算愉快”,但结果却“毫无意义”。
这一次,特朗普亮出了两个“杀招”。
第一,他直接设定了一个50天的时间节点,声称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俄乌无法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
不仅如此,所有仍在购买俄油的国家,也将面临美方所谓的“次级制裁”。
这种做法其实早在对伊朗问题上就出现过,现在被特朗普再次拿出来,显然是要逼迫那些还在维持与俄经济往来的国家重新站队。
第二,特朗普还打算通过北约对乌克兰加码军事援助。
他表示,将协调盟国资金,由北约统一采购并向乌克兰提供“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其中包括17套“爱国者”导弹系统。
这一数字远超此前媒体预测的10套。而通过北约“集体买单”的方式,也减轻了美国国内财政压力,却把负担转移到了欧洲各国身上。
吕特当场也“领会意图”,在会后迅速表态配合。
他不仅重申了北约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还罕见地点名威胁三大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和巴西。
吕特称,如果这三国继续与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关系,不排除会对它们施加“次级制裁”的可能。
他还特别强调,现在是时候“重新评估与俄罗斯的合作了”。
这番话,不啻于一次公开施压。
对中国和巴西来说,并没有把这种威胁放在心上。但对于一向试图在美俄之间搞“平衡外交”的印度来说,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打击。
破防的印度
实际上,最近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今年4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一起针对游客的武装袭击,紧接着印巴局势急剧升温,数周对峙后最终于5月达成停火协议。
可就在冲突平息的第一时间,特朗普突然对外宣称,是“美国从中调停,才促成了这场停火”,甚至用上了“彻夜努力”这样的描述。
这种把自己摆在“救火队长”位置上的说法,立刻引发印度方面强烈不满。
总理莫迪办公室随即发布声明,明确否认了美方参与调解,并强调在冲突期间从未就调停问题与美方沟通过。
更令新德里感到失望的,是美方随后一系列对印度经济核心利益的打击。
面对“印度制造”政策带动的出口增长,特朗普政府不仅提出对印度钢铁和汽车加征25%关税,还威胁对印度几乎所有对美出口商品追加税负。
这无疑直接击中了印度赖以发展的关键产业,令印度经济界大为震动。
作为回应,莫迪不但拒绝了特朗普发出的访美邀请,更一度对外释放冷淡信号,印美关系明显降温。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印巴停火后高调接待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此举在印度政界引发强烈反弹。
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甚至罕见地在短时间内多次致电白宫,表达抗议。
多位印度高官公开批评称,美国根本没有理解印度的核心关切,这种失衡的态度将导致双方关系持续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约秘书长吕特突然点名威胁印度,警告其不得与俄罗斯继续深化能源和贸易合作,更像是给印方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因此,印度也立刻反击,公开指出——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国家大举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却反过来指责印度“通俄”,这显然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与此同时,印度也在悄然调整姿态,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俄方此前透露,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有望恢复。
中国外交部表态称,愿与俄印保持沟通,并强调三方合作不仅符合各自利益,也有助于全球安全与稳定。
这番释放善意的言辞,引发外界猜测:中俄印可能会在下月天津举行的上合峰会上,迈出实质性合作的第一步。
对印度来说,如果能够好好把握机会,也能让美国不至于得寸进尺。
参考资料:
50天不停火就收100%关税,特朗普对俄政策“大转变”会带来什么?——上观新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