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印度的外交风向突然出现了明显变化。
8月14日,印度外交部公开表示,希望与美国建立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相互尊重和核心利益基础上的新型友好关系”。
这一表态,与此前印度在关税争端和能源博弈中表现出的强硬姿态,形成了鲜明反差,外界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印度在与美国的经贸与战略博弈中,已经开始准备退让。
印度政府此次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此前一系列压力的结果。
特朗普在“特普会”后接受采访时虽然表示,暂时不会对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的问题追加惩罚性关税,但这一“暂时”本身就透露出威胁意味,对于印度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足以引发市场震荡和国内担忧。
事实上,印度舆论长期支持莫迪政府在对美贸易摩擦中保持强硬态度,印度普通民众普遍认为,在关税问题上不应一味退让,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反制措施来彰显独立性。
但在精英阶层,观点却更为现实:他们清楚印度在全球产业链、能源依赖和金融体系中,并没有足够的“反击武器”,换言之,印度可以暂时顶住,但没有资本长期硬扛。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外交部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为自己的调整留出了回旋空间。
在军事合作方面,印度强调目前与美国的武器采购项目并未受到影响,美国国防团队预计将在8月下旬访印,与印度就未来合作展开新一轮对话,这一信息释放出一个信号:即便在经贸矛盾中,印美军事合作的大方向不会逆转,对于印度而言,这是稳定与美国关系的最重要支撑。
而且在能源领域,印度开始逐步减少从俄罗斯的进口,虽然仍有部分私营企业继续进口俄油,但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暂停动作,等待政府进一步指令。这种做法明显是对美国的示好,毕竟,美国最为在意的,正是印度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大规模购买俄油行为。
印度还强调正在调整对外政策,谋求与美国建立某种“军事与战略联盟”,这背后反映出印度的算计:希望通过战略合作换取美方在经济问题上的宽容,避免陷入全面被动。
而印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姿态,核心原因在于缺乏“杀手锏”筹码。
在关税问题上,美国的制裁力度完全可以切断印度部分产业链的出口依赖,例如纺织品、信息技术服务和医药制品,这些领域印度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一旦受到惩罚性关税打击,印度经济将遭遇重挫。
在能源问题上,印度虽然通过购买俄油在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这并不是可以长期维系的方案,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的制裁措施不断收紧,印度企业需要冒更高的合规和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印度国内炼油产业也无法完全消化不断增加的俄油供应。
此外,在资本市场和科技领域,印度同样受到美国制约,美国的投资基金、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对印度经济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关系恶化,这些资源随时可能收缩。
印度过去几年一直试图强调自身的“战略自主”,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顶住西方压力,大规模购买俄罗斯折价石油,甚至一度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买家之一,印度政府对外宣传这是一种“独立自主”的体现:既维护能源安全,又保持战略灵活性。
但现实是,所谓“战略自主”并非完全掌握在印度自己手中。当美国真的动用关税、投资限制等手段时,印度就必须重新权衡。俄油固然便宜,但金融体系和国际资本的规则,却仍在美国的掌控下。
这一次的“口径预留”,正是印度对这种现实的承认。
印度的表态能否换来美国的宽容,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从短期看,印度暂停部分俄油进口、继续军事合作的动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方压力,但从长期看,印度如何在俄美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一个难题,如果过度依赖美国,印度将失去自主空间,如果继续大规模进口俄油,又会冒着被制裁的风险。
所以对印度来说,这显然是一场没有容易答案的博弈。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