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印度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因为不愿失去美国这个世界最大市场,选择向美国示好。
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向美国纳“投名状”的最佳方式,无疑是破坏本国与中国的关系,许多与中国关系尚佳的东盟和欧盟国家都做出了这样选择。
反倒是长期敌视中国的印度,不仅没有用破坏中印合作讨好美国,甚至在这种紧要关头加强了与中国的联系。
印度的反应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但只要对印度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不过是情理之中。
不仅是印度过度膨胀的民族自尊心,不允许印度政府以出卖本国利益的方式讨好美国,印度制造与中国捆绑,也让他们无法承受与中国切割的代价。
印度制造
说起来,印度制造本身,其实是一项为了“去中国化”而提出的计划。
随着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工业国,美国的霸权DNA敏锐地感到了威胁,对中国的态度迅速由合作转向对抗。
然而,中美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严重制约了美国能够动用的手段和力量。
为了更好的打压中国,美国迫切地希望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可美国国内的经济早已脱实向虚,在本土搞制造几乎意味着从头再来,企业将不得不面临合格劳动力不足、基建老旧、产业链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即使有克服了这一系列困难,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其成本也不知要高到什么地步,其价格几乎不可能被市场接受。
美国自然也深知这一现实,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意图用他们取代中国在生产端的地位。
印度抓住这个机会,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印度总理莫迪在2014年9月的一场演讲中,宣誓要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尽管想要取代“中国制造”地位的国家远不止印度一个,但比起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又在中国力量辐射范围内的东南亚国家和身在美国后院,强起来不利于美国控制的拉美国家,让印度这个地缘相对孤立,还一直把中国当假想敌的国家承接制造业无疑更符合美国利益。
于是,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欧美资本开始大量向印度投资,欧美企业也不断尝试将生产线由中国搬往印度。
虽然在受到印度糟糕的基建水平、拉垮的工人素质、反复不定且要占尽便宜的政府政策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大多数外资最终都选择了逃离。
以至于在“印度制造”计划提出10年之后,印度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升反降。
但鉴于在欧美的全面放水之下,印度经济整体高速发展,若说印度制造一事无成,那倒也是冤枉了印度。
事实上,印度在包括电子、机车在内的多个重要制造行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印度的对外出口额也在节节攀升。
不过,这种进步不仅远不能支持印度挑战中国制造的地位,甚至反而使得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
依赖中国
早在2023年,美国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当年6月,彭博社发表了一篇题为《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目标,要通过中国实现》的文章,以一家玩具制造商为例,论证了印度制造面临的悖论。
玩具制造业已经是印度制造业当中少见的亮点,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印度玩具行业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国内生产并且还能够对外出口的巨大进步。
但在这一进步的背后,是印度玩具制造商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电机、集成电路、LED等原材料,才能完成生产。
换句话说,就是印度制造只不过是在最终的组装环节与中国产生了一些竞争,在整体产业链上根本没有动摇中国地位。
这当然不符合欧美和印度政府的期待,但印度商家却有自己的道理:
不说这些原材料印度国内大多无法生产,就算能生产,价格也原高于中国,如果强行采用印度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哪里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力?
相比之下,现行的生产模式虽然原材料的国产化率低了一点,但至少能从中国手里夺走一些市场份额,并且让印度制造在世界上有了名声。
技术含量没那么高的玩具行业尚且如此,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领域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连印度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印度政府对制造业的激励措施,更多地是被那些组装企业而非真正的制造企业所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的出口增长已经不足以成为印度制造业优势的证据,因为在出口激增的同时,印度正在更加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部件和原材料。
甚至,即使是仅有的组装环节,印度同样逃不过对中国的依赖:只要所在行业的技术含量稍微高一点,哪怕仅仅负责最后的组装环节,印度企业的运转还是要依赖中国技术人员。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印度收紧了中方人员进入印度的签证,但对于印度的这种做法,中国还没说什么,印度企业就先跳出来抱怨了。
不少印度企业表示,如果中方工程人员不能按时抵达,企业的生产将会受到影响。
虽然这些企业的声量并未影响政府决策,但种声音的出现,本身代表了一种微妙的信号:
自建国以来,印度就把中国当做假想敌,反华一直是他们用以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在国际舞台上牟利的好用手段。
故而,印度内宣当中的反华情绪比之欧美,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舆论环境如此,印度人自然很少会对中国抱有好感,各路印度网友频频对中国大放厥词,甚至是为中国说话的人都会受到攻击。
印度企业却宁愿对上国内如此激烈的反华情绪,也要维持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可见其对中国的依赖之深。
对华示好
虽然印度政府不是没有做过对华脱钩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显著,他们发展国产替代的步伐,甚至无法抵消印度制造发展导致的对华依赖加深。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印度经济发展的命脉掌握在中国手中,即使是以自我著称的印度政府,也很难坚持其坚定反华的立场。
尤其是在印巴空战过后,印度军事上的虚弱再也无法用宣传来掩盖,欧美因此不再相信印度对中国的牵制能力。
毕竟,没有人会相信,印军巴基斯坦都打不赢,却能在对上军队体量更庞大,后勤补给更完善,武器装备更先进的中国解放军时占到便宜。
美国过去对印度的纵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看重印度的统战价值,现在统战价值被事实证明是印度用宣传造成的错觉,美国自然不会继续放任占便宜。
于是,美国一反常态,以印度进口俄油为借口,对印度大幅加征关税,以至于印度成为了特朗普关税当中输美产品关税最高的国家。
另一边,作为一个依靠民粹来维持团结的国家,印度政府不能对民众承认失败,但现实的失利又让他们只能收手。
这自然引起了民众的怀疑:既然印度在前线大获全胜,为何不乘胜追击,达成战前宣布的目标,至少也应该让巴基斯坦认错赔偿啊。
此时的印度政府迫切地需要一个新话题,来转移民众对印巴空战的注意,并展现印度的强势形象。
正巧此时,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波及了印度,印度便打起了反制美国的主意。
对抗世界霸主,无疑是印度强势的绝佳展示,尤其是中国反制美国取得了成功,更是让印度觉得美国的关税就是虚张声势。
再说,印度能够拿出的让美国心动的筹码,无非就是停止进口俄油、减少中印贸易、降低关税保护,可这之中任何一项都是印度政府难以接受的。
俄油转卖牵扯了巨大的利润,其中不少就是莫迪的身边人在做;来自中国的原料、部件,是支撑印度制造业的基石;关税保护则事关印度农民的生死存亡,进而关联着莫迪的选票。
更何况,以印度民间极度膨胀的自尊心,即使对美妥协对印度的伤害并不严重,印度民众也难以接受政府对其他国家卑躬屈膝。
于是,在印巴控制之后,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迅速转向强硬。
然而,印度的国力别说支持他们同时与中美两个大国对抗,就是与一个大国抗衡,都要依赖外部支持。
过去,印度不时在中印边境找事,靠的是美国在背后撑腰,现如今美国已经成了对手,印度自然不能继续和中国对抗。
于是,人们就看到,最近几个月,印度频频向中国发出示好信号,又是恢复中国签证,又是总理来华参会,与此前逢中必反的印度判若两国。
但从印度所处的环境来看,他们的选择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印度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国。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