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Defense News》报道,美国防务研究员德里克·索伦在一篇发表于日本航空自卫队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中国轰炸机在2024年飞临阿拉斯加附近空域的战略意图。
分析认为,这次中俄联合空巡并非单纯为了传递政治信号,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战略空军正在成为核三位一体的重要支柱。
作为一家长期关注全球军事动向的美国专业防务媒体,《Defense News》多年来在美国军政体系内部有广泛影响,其分析对美国官方立场具有一定代表性。
文章指出,中国不仅通过H-6K与H-6N等远程轰炸机参与联合巡航,还在技术和部署层面展现出对关岛、美本土外线基地构成实际威慑的能力。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正在以更成熟、系统的方式将空基核力量纳入国家安全结构中。
中国轰炸机
事实上,中国战略轰炸机飞近美方敏感区域的次数极为有限,这种新现象让美国方面显得格外紧张。
长期以来,美军早已习惯在中国周边执行各类远程轰炸和抵近侦察任务,而中国空军直到近年才走出第一岛链、跨洋执行任务。
从2019年中俄开始联合空巡至今,总共不过9次,且多集中在日本海、东海等西太平洋区域。
直到2024年夏季,才首次飞近阿拉斯加和关岛附近空域,虽未进入美国领空,但已足以引发北美防空司令部出动战机拦截。
这种我也能飞到你家门口的变化,打破了美国长久以来对战略缓冲区的心理预期。
美方在面对中国突破性军事部署时的不适应,其实是对亚洲只准美国武装介入、不容他国触碰太平洋纵深的旧秩序难以割舍。
这并非因为中国挑衅过多,而是美国还未接受一个崛起大国在战略空间上的正当主张。
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
报告在结尾时表示:“我想,一旦中方与华盛顿谈崩,或放弃幻想,我们就会看到中俄联合飞行恢复,甚至中国单方面执行类似远程巡航任务。”
这句话表面是在推测中国未来可能的应对选项,实际上点出了当前中美博弈的核心特征:对抗与合作并存,关键在于美方是否真有意构建稳定框架。
谈崩,并非指形式上的断交,而是指一方在实质议题上不再抱有希望。
中国一向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如果美方不断推进对华核遏制体系、推动亚洲版北约化,同时在中国关切的其他议题上进行战略捆绑与打压,那就等于把谈判空间压缩至无实际意义的程度。
一旦中方判断美方缺乏诚意,只是在做样子,那么中国将不再静默观察。
中国轰炸机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始终热爱和平,也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的国际关系。
中国轰炸机的远程训练不是为了攻击谁,更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基于正当防卫和国家安全的合理考量。
中国并不追求与美国的对抗,也从未幻想通过军力解决地区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在面对美方持续推动核共享、干涉台海事务、破坏地区战略平衡的趋势时,才格外重视战略威慑的建设和表达。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
问题在于,美方是否真的愿意管控分歧、共谋和平。
如果中美之间的战略信任遭到彻底破坏,那么中国也不会一味忍让。
中国不会被讹诈,不会在国家核心利益上妥协。
必要时,中国空军走出国门、不再低调,就是在告诉世界:和平要靠实力守护,而不是靠他国恩赐。
我们愿意继续对话,也准备好承担对抗的代价。这不是挑衅,而是大国的责任与尊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