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毅外长即将结束印度访问、前往巴基斯坦的前夕,印度总理莫迪临时决定在新德里总理府与他面对面会晤。
按照此前双方公布的行程,这一安排并不在计划之中,原本的议程仅包括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及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的会谈,正因如此,这场“临时加码”的会晤,立刻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印度媒体在分析时注意到,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外交礼节,而是印度高层有意释放的信号。从随后印方的官方通报来看,莫迪在会谈中强调,“亚洲世纪的到来离不开印中合作”,并明确提出“印度和中国是伙伴而不是对手”。
在印媒看来,这是一次罕见而郑重的表态,背后蕴含着印度对未来战略方向的再思考。
要知道,在外交惯例中,最高领导人的临时出场,往往不是随意为之,特别是当一国总理临时决定会见来访外长,这种安排本身就是信号。
为什么是现在?这背后有多重背景。首先,中印关系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始终处在紧张状态。军事对峙、经贸摩擦、民间舆论的相互猜疑,使得两国高层互动一度几乎停摆,在这种氛围下,印度若只是维持既定行程,外界不会有太多期待,而突然加码的会见,恰恰说明新德里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想打破僵局。
除此之外,印度深知,任何与中国相关的举动都会被全球媒体解读,尤其在当前大国竞争激烈、亚洲地缘格局微妙的背景下,莫迪与中国外长会面,不仅是双边关系的体现,更是印度向外界表明立场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对国内民众、对北京,还是对华盛顿和其他西方国家,这场临时会见都有着多重指向。
如果说临时会见的安排彰显了战略考量,那么莫迪在会谈中的一句话,则更加直接地揭示了印度的战略转向。他在谈话中明确提出:“印度和中国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这句话在印度媒体报道中被反复引用,被解读为一种重大的政策信号。
过去几年,印度官方与舆论界更多将中国视作竞争对手,甚至是安全威胁。无论是边境摩擦,还是在印度洋地区的地缘博弈,印度战略界长期强调“防范中国”。因此,当莫迪亲自表态,将两国定位为伙伴而非对手,这种转折不仅在措辞上不同寻常,也反映出印度战略思维的变化。
其实这次莫迪的态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主要还是美国方面的原因。
虽然印度近年来与美国在军事、科技、能源等领域联系日益紧密,并积极参与“四方安全对话”,但印度始终对是否过度依赖美国心存警惕,特别是在贸易、签证和供应链等具体议题上,美国未必总能顾及印度利益,这让新德里感受到战略依赖的风险。
所以如果印度将中国完全视作对手,意味着印度必须长期承担双重消耗:既要在边境维持高强度对抗,又要在周边与中国展开全方位博弈,对于一个仍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这样的负担难以承受。
但与印度释放的善意相比,北京方面的表态则相对谨慎。长期以来,中方在对印关系上强调三个原则:互不威胁、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从这一角度看,莫迪提出的“伙伴而非对手”,与中方既有立场基本一致。
也正因如此,观察人士指出,这次真正出现态度转变的是印度,而非中国。换言之,北京等待的是印方是否会将表态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边境问题、经贸合作、地区多边机制等方面,双方仍有不少分歧需要弥合。如果印度能够拿出实际举措改善互信,那么中印关系或许会逐步恢复稳定。否则,这次“临时高规格会见”可能只是一种姿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