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几乎是一夜之间,印度对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

火器控 · 昨天 20:15
当印度代表团带着复杂的心情从 G7 峰会会场走出时,或许已经意识到,试图通过依附西方获得战略优势的路径,正在变得愈发狭窄。这场被印度寄予厚望的外交行动,最终以 “灰头土脸” 的结局收场,却意外成为中印关系转向的催化剂。几乎一夜之间,印度对华态度呈现出显著变化,从过去的竞争性对抗,转向寻求务实合作的新轨道。
这种转变在边境管控领域率先显现。中印双方近期达成一系列新共识,决定开放三个边境口岸,为人员往来与贸易流通创造便利条件。这一举措打破了双方在边境问题上长期的僵局,也让外界看到了两国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可能性。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印度还在边境地区频繁制造摩擦,试图以强硬姿态换取谈判筹码。如今的政策调整,既是对边境局势长期紧张的反思,更是对国家发展优先级的重新排序。
1.png



贸易领域的合作动向同样引人注目。印度明确表示将采取更务实的措施扩大双边贸易,这与过去几年动辄以 “国家安全” 为由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中印贸易额虽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但受印度关税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影响,贸易潜力远未充分释放。此次印度释放合作信号,不仅有利于缓解其国内供应链紧张的困境,更能为饱受通胀困扰的经济注入新活力。
回顾过去,印度在对华认知上始终存在某种错位。长期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甚至试图通过强化与西方合作来制衡中国,这种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印度的实际利益需求。不可否认,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显著互补性: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印度则具备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年轻的人口结构。将对方视为对手而非合作伙伴,本质上是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误判。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试图通过扮演 “西方制衡中国的工具” 来获取实际利益的策略,正在遭遇越来越明显的挫败。多年来,印度在美日澳等国主导的多边机制中积极表现,却始终未能获得预期的技术转让和投资承诺。西方社会对印度的 “民主盟友” 定位,终究难掩将其作为 “战略棋子” 的真实意图 —— 他们既希望利用印度牵制中国,又不愿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印度崛起,这种矛盾心态决定了西方绝不会向印度转让 “吃饭的家伙”。G7 峰会上,印度提出的争取产业链转移和气候资金支持的诉求再度被边缘化,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印度的 “记吃不记打”,在对华政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当与西方合作遇到挫折,便会短暂转向对华务实合作;而一旦获得西方些许承诺,又会重拾对抗姿态。这种摇摆不定的外交风格,不仅消耗了自身的战略信誉,也错失了诸多发展机遇。如今,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区域安全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印度或许终于意识到,持续的对华对抗既不符合自身利益,也难以获得西方实质性回报。
2.jpeg



从更深层次看,印度的态度转变折射出全球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随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单个国家试图通过依附强权实现崛起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于印度而言,与其在大国博弈中充当棋子,不如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在中美俄等主要力量之间寻求平衡。中印关系的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各自的现代化进程,更能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印度对华政策的转向仍带有浓厚的现实功利色彩,其战略猜忌并未完全消除。开放边境口岸、扩大贸易合作等举措,更多是基于短期利益的考量,而非长期战略共识的形成。如何将这种务实合作的势头转化为稳定的双边关系框架,考验着两国决策者的政治智慧。
从 G7 峰会的失意到对华合作的转向,印度的外交轨迹演变,本质上是对 “依附性发展” 道路的反思。当西方的承诺一次次落空,当对抗政策让自身发展付出沉重代价,选择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或许是印度在现实面前做出的理性选择。这场迟来的转向能否持续,不仅取决于两国利益的契合程度,更取决于印度能否真正摆脱战略焦虑,树立起与中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成熟心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火器控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