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王毅外长刚走,印度转头就出尔反尔,中方早就料到莫迪政府不可靠

钱亚旭博士 · 9 小时前
王毅外长8月18日至20日在新德里密集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和总理莫迪,双方口径看起来挺顺:谈合作、讲管控、提到中印建交75周年,外界普遍把这次访问当成是关系回暖的一次试水。
但没想到,王毅外长前脚刚离开,戏剧性的转折来了。8月21日,印度官员跳出来说“澄清”,称中方发布的会谈通报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句话属于“错误引用”,还补了一刀:印度对台的经贸、科技、文化往来照旧推进。
北京这边没有含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立刻回应,直说不符事实,点明印度国内有人想借台湾问题动歪心思、破坏中印关系改善的势头。
更扎眼的是同日的安全信号——印度在奥里萨邦试射“烈火-5”导弹,还强调射程覆盖中国全境。这一连串动作放在一起,味道不对劲,我作为长期观察中印军事互信和威慑互动的研究者,只能说:这不是突发心血来潮,而是新德里老配方的翻炒,不新鲜,但依旧有害。
此前,中印会谈期间,印方对外释放的是“伙伴不是对手”“要管控分歧”的暖词,还扬言要支持中方办好上合组织峰会。印度媒体更是火速放出所谓的经贸利好,称中国同意放开化肥、稀土、盾构机出口,像是给本国市场打一针强心剂。
结果转眼就出现对涉台表述的否认,还亮出导弹做姿态。对比极其刺眼。一句话概括,就是谈判桌上讲温和,转身在跑道上摆硬货,在台湾议题上玩模糊。这种前后倒车式的操作,中方不是没见过,也绝对不会被绕晕。
1.png

那么,印度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打脸式澄清”?先看外部压力。特朗普政府的关税锤子已经落在印度头上,印度企业界感受到的是实打实的成本上升和出口阻滞,新德里需要一个重量级经济伙伴来对冲,这时候释放对华善意,是符合现实的。
但印度外交体系另有算盘,一直企图在地缘上维持对美“印太”合作的弹性空间。对华讲合作、对美亮姿态,这就是双保险心理。可惜双保险经常变成双重消耗,信任被摊薄,政策成本放大。
再看内部政治。莫迪政府正遭遇经济结构性瓶颈,社会矛盾的舆论压力不小,民族主义动员就成了最容易拿来用的工具。导弹试射是典型的视觉政治,特别是挑在外长访问之后发布,更容易被包装成“我们不软”。把战略沟通和国内情绪管理绑在一起,是最危险的习惯。情绪可以短期加分,战略后账却要长期买单。
还要看历史记忆。边界议题的阴影没散,印度对中方在西部和南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高敏感,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新藏铁路开建更是神经绷紧。在这种心态下,亮出“烈火-5”有一种“心理镇痛剂”的功能——告诉自己还有核威慑可用,顺便给外界放信号。问题在于,威慑不是靠摆拍,而是要看体系完整度、二次打击生存性、指挥控制可靠性。
有人会问,中方是不是“误判”了印方?北京的口径很清楚:只点人不点政府,给出纠偏窗口,又把底线亮在前面。这种处理方式既划出红线,又不把对方逼到墙角,还保留了后续再沟通的余地。
话里那句“印度国内某些人”——这不是客套,是精准界定。真正的外交功夫不在于一句强硬话,而在于既能明确原则,又能为对方留出可用的政治空间。这恰恰是稳定双边关系的必要条件。
也有人会说,新德里是在“战略自主”,既不完全倒向美国,也不愿被中国牵制,这没错。战略自主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执行方式。如果战略自主变成“会议室里点头、发布会里改口、实验场里放烟花”的三段式,那就是把外交信用当消耗品。信用一旦被透支,可选择空间会越来越小。外交不是短跑,是马拉松,节奏的重要性远大于瞬时爆发。
印方曾表示愿意支持中方办好峰会,还对外释放了参与热情。可在涉台立场上摇摆,势必影响在上合框架内与中俄的互信氛围。你想在多边平台上获取议程设置空间,就不能在对方的核心关切处反复横跳。这不是“立场独立”,这是对合作伙伴情绪的消耗。多边合作的推进常常需要双边信任作为底座,底座不稳,楼上谈什么倡议都会晃。
2.jpeg

那中印接下来会怎么走?北京会维持战略定力,把底线话说足,把合作门留着,把关键杠杆握紧。所谓关键杠杆,一是核心利益的明确预期管理,二是关键供应链的政策节奏,三是边境管控与军事安全沟通的常态化安排。
对印度这边,要想让关系继续往好的方向滑行,最立竿见影的一步就是公开重申并履行一个中国原则,把那些所谓“技术性澄清”的空间彻底关掉。只要这个基石稳住,经贸问题好谈,边境问题好管,媒体层面的互相挤兑也会降温。反过来,如果继续维持现在这种“口头友好+实务挑衅”的组合拳,那就别指望关键领域能快速解冻。
很多人问,中方是不是该强硬一点,立刻回击?但强硬不是吼出来的,是在关键节点扣动杠杆。比如,涉台表述的一票否决机制,关键出口的节奏调整,军事沟通渠道的“有条件维护”。这些都是非语言手段,比声明更有效。与此同时,保持开放窗口,允许对方在政治上“回身”,这也很关键。谁都知道,外交话术里有时会留弹性空间,重要的是把这份弹性用在修正错误上,而不是用在制造更多的误判上。
3.jpeg

那印度到底靠不靠谱?看议题分层。在边界管控和经贸往来层面,只要政治氛围不被核心议题污染,印度可以是一个务实的对手也是必要的伙伴;在涉及中国主权的议题上,新德里的政策摇摆历来明显,可靠性要打折。北京完全明白这一点,所以你会看到“既欢迎合作、也划死线”的双轨策略。与其怒其不争,不如把规则写得更具体、更可验证。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放大,中方在回应里没有把责任直接扣在“印度政府”头上,而是点出“印度国内有些人”。这不是软弱,而是策略。把话说到这个程度,其实等于递出一张“政策豁免卡”——你可以通过内部整顿、公开重申立场,来把错误降维到个别人或个别部门。新德里要是接住了球,关系还能往前慢慢推;要是接不住,下一次对话的门槛就会更高。外交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胜负,而是一系列阈值的通关。
最后还想对印度的政策圈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大国博弈不是集邮,别把“姿态”当成“战略”。今天在台海问题上挤一点空间、明天在导弹新闻上刷一波存在,这些短平快的收益,会被双边长期关系的信用缺口吞噬。中国这边,耐心是有的,但不是没有底。你要的是战略自主,中方尊重;你要是踩红线,那就别怪合作的门越关越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钱亚旭博士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