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一句新殖民主义把火点燃。8月20日,俄罗斯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巴布什金面对镜头,话挑明了:美国自私,又爱指点别人。他把词抛出去,现场一下紧了起来。那句评价,像一块石头扔进湖心,浪一圈圈往外扩。
这几天,美国对印度的火药味儿越烧越旺。制裁、威胁、取消访问,换着花样来。印度这边呢?短暂犹豫,转头又去下了俄油订单。另一边,俄罗斯干脆递出橄榄枝:西方越骂,越说明路走对了。几条线拧在一起,国际油市、关税战、地缘政治,全塞进了同一张图上。
把时间往前拨。俄乌冲突后,印度顶着外部压力,从俄罗斯买油的手没松过。份额从个位数以下,一路窜到全国供应的四成多。每天超过两百万桶,全球买俄油的行列里,仅次于中国。数字冰冷,背后是稳定供给的刚需。这不是理念之争,是实打实的能源账。
美国看不下去,话锋就冲。特朗普的表态最刺耳,社交媒体里把印俄骂作“死经济体”,又说印度关税“严厉又讨厌”。嘴上发狠,手上更不手软,关税一层层往上堆,25%还不够,口风放出要在8月28日翻倍到50%。这不是敲打,这是直接给产业链卸螺丝。
威胁摆桌面,印度两家国营炼厂在月初几乎停了俄油采购。市场瞬间紧张,谁都知道这背后牵着多少合同、航线、保险单。可到了8月20日,俄罗斯证实,印度又下单了。这一下,外界心里有数:油这条线,短不了。
发布会上,巴布什金把话说透。美国为了印度买俄油就搞关税,没道理,是非法竞争,是双标。他还放出一句重话:俄罗斯有不同的机制,能持续供油,量不会比以前少。他既当场撑腰,也给了路线图。紧接着,他又朝印度打气:西方批评你,恰恰说明你做对了。要是印度的货进不了美国,那俄罗斯市场给你开门。
这边厢,美国还在加码。8月16日,贸易谈判代表临时取消了新德里行程。两天后,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在英国媒体上发文,给印度扣上“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帽子。8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再次出镜,继续以关税相威。被问到为什么不对同样买俄油的中国来同款制裁,他回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印度是奸商,中国可不是。这番表述,一下把双标摆到了台面上,也把对印态度拉到更对抗的位置。
站在印度的角度,局面不轻松。对外有关税重锤,对内有能源刚需。油价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关税是工厂的出货生命线。企业会算账,政府更会权衡。短暂停购,能换喘息,但长期脱钩,代价太大。所以有了月初的收紧,也有了20日的回头单。看似摇摆,其实是腾挪。
俄罗斯的判断更简单。制裁之下,能源收入是顶梁柱。印度是大买家,且是能付得起、接得走、消化得快的那类客户。留住印度,不只是保市场,还能在地缘棋盘上多落一子。于是才有这次高调发声,才有“欢迎印度商品出口”的明确表态。把油做稳,把贸易盘子撑开,再往后走一步,企图把区域合作再拉紧一点。
更大的盘算,还露了个头。普京被曝考虑在年内访印,同莫迪面对面。巴布什金也提到,力推中印俄三边会谈,把搁置的机制再捡起来,谈“大欧亚伙伴关系”。话在这,信号很清楚:要把印度拉进更厚的多边网络里,来对冲美国的印太布局。
这组对比,太鲜明。一边是关税、取消访问、公开羞辱;另一边是供油承诺、市场开放、邀请入局。印度怎么选?现实告诉我们,选项从不是非黑即白。能源不能断,出口不能死,战略空间也不能被锁死。印度会两头试探,遇压就退一步,见利就上一步。今天停单,明天复购,这样的节奏还会出现。
美国为什么对印度动手更狠,却在中国问题上口径不一样?财政部长那句“印度是奸商,中国可不是”,给出了一个很尖锐的姿态。它不是政策说明书,但它释放了一个信息:这轮施压,更多是政治叙事的塑形,也是对印度“不听话”的惩戒。这样的叙事,短期能有效,可长期会让伙伴国心里添疙瘩。被当作“矫正对象”的感觉,不会让任何一个大国舒服。
国际关系不是情绪赛跑,是真金白银的交易与安全的博弈。印度要的是确定性,美国给的是施压与条件,俄罗斯给的是市场与承诺。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一步都踩在钢丝上。印度会尽量不做单选题,俄罗斯会尽量把合作做成刚性,美国会尽量留住杠杆。三方在同一张桌子上,比的是耐力,也比的是谁能给出更有说服力的长期安排。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