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参加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完备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虽然和现代高考都是选拔性考试,但与现代高考有很大不同。
科举考试为的是选拔官员,考中即可进入仕途(“学而优则仕”)。但科举主要考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诗赋、策论与现代高考大不相同。 科举中第意味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直接改变社会地位,但科举竞争极激烈,有的人考到白头。
科举考试在专门的建筑群“贡院”中进行。贡院的核心部分是成千上万间“号舍”,也叫“考棚”。
“号舍”十分狭小,个子高大的“考生”甚至腿都不能伸。“ 考生”食物需自备,通常是干粮、冷食。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带小炉子热饭,但非常麻烦。夜间只能在两块木板上蜷缩而眠,难以得到真正的休息。 考生在极其不适的环境下,需要完成数篇八股文、诗词歌赋以及策问,对精力和意志是巨大的挑战。
这幅场景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人才的选拔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极度强调公平,却往往以牺牲个体的舒适与尊严为代价。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