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的结果悬而未决,但是一个“最大赢家”已经出现了,特朗普不会想到,中国原本交给美国的订单,全被自家的“盟友”抢走了。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拜口号所赐,生意回来了。这两天,澳大利亚总理在公开场合话很直:中方取消了对澳方的反制和贸易壁垒,没有碰澳方的利益和价值观,中澳之间的贸易,象征着胜利。话不长,含金量不低。胜利,不是某个政客的掌声,而是订单回流、企业开工、工人加班。多一个班次,就是多一个家庭的饭桌有肉。
阿尔巴尼斯上台后的路子,肉眼可见地比前任务实。外交场合不拉满弓,遇到纠纷先让企业把货发出去,别让农场、矿山、酒庄先替人付代价。很多澳洲商人都记得,前几年生意最冷的时候,酒窖里一排排红酒睡着,醒不过来;煤矿口子上车停了一溜,司机们抱着保温杯吹风。
澳大利亚这几年给人的感觉,就一个词:拧巴。前脚跑去参加军演,后脚抓紧时间把葡萄酒打包往中国发;嘴上说印太安全,手里攥着对华出口的天然气合同。看着别扭,可账面是真实的。铁矿石、煤炭、葡萄酒、天然气,摆在中国市场上,就是有人买单。中国制造业体量大,消费市场胃口也大,对资源、农产品、能源的需求,是硬的。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多、市场小,天生就得靠出口养家。中国要稳定生产,得找可靠的供货方。你来我往,最怕的不是价格波动,而是政策突变。停一条船,损失一天;停一条线,损失一个季度。企业懂,市场更懂。
这也解释了为啥一到“脱钩”的风头起来,澳大利亚企业先喊疼。前任政府跟着起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煤炭、大麦、葡萄酒的路变窄,库存往仓库里怼,仓库装不下就往地上堆。
阿尔巴尼斯接棒以后,转向很清楚。修复关系,优先把货卖出去。关税壁垒撤了,船又开了起来。码头的繁忙回来了,农庄的心气也回来了。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着威风,实则漏风。从贸易这根主线往回捋,另一个主角绕不开。特朗普掏出关税大棒时,场面一度热闹。对华加税,对欧加税,对日本开条件,连盟友都没放过。口号是“美国优先”,实际操作却像是在市场上竖了道墙。墙真能挡住风吗?短期内可能有点作用,久了,风绕路走,人也绕路走。
美国对澳大利亚的口子,留得算比较松。原因大家心里都懂。澳大利亚是“五眼联盟”的一环,美国需要它在亚太站台,还惦记着关键矿产的供应。这条线不能拉太死,于是关税上留了条缝,10%的基准税率,比不少国家看起来要轻。对华加税的一堆商品,正好澳大利亚能补位。煤炭是典型。美国煤的成本被抬上去,澳洲煤踩着点就接盘。农产品同理。大豆、牛肉的单子转了方向,换了口岸。
这些单子不是澳大利亚从谁手里“抢”来的,而是美国自己把门堵上了,让生意绕了个道。政治表态可以一时强硬,企业账目却日日结算。你把交易成本往上拽,供需会自己找出口。
风口浪尖上,澳大利亚看着风光。可心里悬着的石头没落地。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这条线路短时间能跑,长时间会不会拧巴到绕不过去。
台海和南海是两道坎。嘴上说不想选边站,声明里又免不了丢几句硬话。海上联合演训一参加,场上就是另一种语境。关键矿产也是一根敏感线,澳方拿出《关键矿产战略2023—2030》,名义上是保障供应链安全,落在实际,就会对外资、对特定伙伴设门槛,甚至把某些投资挡在门外。对内,好像更自主了;对外,合作空间被缩紧了。长期看,这种“安全优先”的策略,也可能反噬到经济端。
前几年喊“中国威胁”的时候,澳大利亚付出了实打实的市场代价;现在想修复关系,好不容易把温度调回来。可美国那边又加码印太布局,文件一出、军演一排,气氛马上变了。每一个动作,都逼着澳大利亚做难题:是跟口号走,还是跟订单走?
这波“红利”有它的时运成分。中国需要稳定资源,澳大利亚刚好能供。澳大利亚如果把今天的畅旺当成“理所当然”,风险就来了。短期能左右逢源,不等于长期能脚踩两条船。
企业是最现实的。上游看供给,下游看需求,中间看通关、物流、合规。澳大利亚的优势很清楚,资源、农产品、能源,质量稳定,运输可控;中国的优势也很清楚,市场大、链条长、周转快。两边搭起来,好处是双向的。这个逻辑,阿尔巴尼斯懂,澳大利亚的商界更懂。中澳贸易回暖,不是哪个人的胜利,是常识的回归。总理那句“没有干涉澳方的利益与价值观”,听上去像外交辞令,其实说透了一件事:做生意,先尊重彼此的边界;不动不该动的,市场自然会动。
关税战打到今天,结果如何还难下定论,可赢家的影子已经在水面上。特朗普不会想到,中国原本给美国的那部分订单,顺着成本与确定性的原则,拐弯到了盟友的仓库。看着是他给盟友“让利”,其实是他把自家门口的路堵上了。
关税大棒看起来“成果斐然”,实打实的效果却是“四面树敌”。你对伙伴加码,伙伴心里会有预期变化。就连“忠实盟友”也开始不满。嘴上也许还称兄道弟,脚下已经往外挪,一边说安全,一边抓生意。澳大利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