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热搜之外
“我对钱不感兴趣!”先别急,这话原本不是他说的,但大伙在网上提起这句时,韦东奕仿佛就成了最佳代言人。说来也怪,当马云说出这句话时,一堆段子手开始耍宝;轮到韦东奕,气氛顿时多了几分认真和敬畏,可也不缺看热闹的人。你要说矛盾嘛,这人明明一身才华横溢,却总在各种片段里拎着矿泉水、啃着馒头,活像电视剧里的离群学者——这画风和“眼里只有学问”的人设,妥妥的剥离不开。
但网络世界有时比数学题还拧巴,一眨眼,人设标签就能反转。那会儿韦东奕窜红,视频一个劲儿转发,他拎着瓶水、穿着土气衣服的画面在社交平台循环播放。隔着屏幕,网友们津津乐道:哎,这才叫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谁料,没过两年,“韦神”变成全民话题,身上的故事越来越悬。等到官媒一锤定音,广大吃瓜群众才开始琢磨:自己是不是也被刷过一出“学者造神”的热闹?
身边的人说起韦东奕,总绕不开他的那点“怪”。最大的“怪”,不是数学写得有多好,而是这人日子过得太节省。怎么个节省法?他大伯透露,每月在北京的生活只用三百块,有人蹲守他在饮水机哗啦啦接水。这不是段子,是活生生的一个大学老师。要不说,有些光环真是照不到柴米油盐里去——韦东奕在北大教书,头衔够用,名气够大,还不是手里攥着馒头。
小时候的韦东奕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高一拿下数学奥赛满分金牌,之后直接保送北大。那时候的人们,把这事儿传成传奇,说这小子脑子里长了计算机,难题一秒出结果。这些故事嘛,你听着带劲,真真假假也就那么回事。但群众喜欢神化“特殊分子”,非要把他捧到云端才觉得安心,仿佛世界上天才能像树上的果子一样,随手摘下来一个。
偏偏社会关注是一把双刃剑。一有了流量,各种奇闻异事呼啦一声冒出来,“韦东奕流体问题一天搞定6博士4个月难题”的传说传遍网络。再后来,连“他婉拒公司重谢”的桥段都能演绎成道德佳话。群众嗨到高潮的时候,2024年一篇“韦神捐款1600万抗洪”的消息再起波澜,网友个个激动点赞:咱啊,天才还挺仗义。
但现实往往和印象唱反调。那些故事,就像一阵风吹过扑腾几下,说没就没了。韦东奕本人出面说:“哪有这事!”北大也表态:未曾听说过这笔捐款。击碎神话的,往往是最朴实的几句话。就像很多人回过味儿来,才真正明白一句老话:人非神仙,别太入戏。
其实,韦东奕的生活比外面传的低调得多。校外叫他“北大韦神”,但他自己的节奏,安静得像锅里的米饭刚熟。没人想到,这个被全网吹捧的天才,刚进北大时期还因“性格不合群”一度被教授批评,说他不与人礼貌打招呼,埋头只钻数学。甚至于老师都劝说过,要不回去想想?高中老师还赶到北京拉架似的解释两句。你说这是心无旁骛,还是情商欠费,那可真是见仁见智。最终相处下来,倒也都接受了彼此的“钝感力”。
说起来天赋这玩意儿,好像从来都不是万能万能。哪怕是做数学的尖子,走进真正的战场,也有忐忑和挫败。韦东奕遇到的最大坎儿,是英语——这时代讲究“科学无国界”,可他学外语就像啃没糖的甘蔗。别人都想着去国际学术圈混,他偏偏说:“我不想出国,国外生活我也不适应。”网友一边唱荣誉歌,一边又忍不住揪着“土博”这个梗下绊。其实,这也算一种个性。世界那么大,他满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别看说他课讲得多好,真在学校站台上,韦东奕时不时也打退堂鼓。他和人说,自己教的课没人选,开了没几节学生就剩下五六人。他思路飞快,讲着讲着就沉进自己逻辑里,学生一头雾水。这不,天才成了普通老师,不是每节课都有人追星。不擅长和人打交道的不止他一个,光环背后,谁没有点小懊恼?
你要说最真实的韦东奕,可能得往生活那头看:他愿意拾掇自己的一套节奏,不那么在意外面热不热闹。可世界终归不是小院子,谁出名谁麻烦。有个细节特逗,最近他在社交平台上开了号,粉丝嗖嗖窜到几百万。话说回来,多了个窗口,大家本该高兴——终于能看到天才生活里的碎片。但架不住有人格外“尽责”,盯着他牙齿缺了一颗就开嘲,连北大待遇都拖出来说道:怎么北大不能给教授补牙?
甚至,带货账号“韦东奕严选”都冒了出来,顺便推销“高考幸运绳”。还有的直接蹭名气,扮他的“女友”,一时间乌烟瘴气。这下好,原本就是数学研究的纯净小圈,搅得一地鸡毛。等官媒报道一出,才拆穿了这些蹭热度的套路。但大家折腾半天才恍然:当事人其实什么都不想多说,他开账号根本不是为了热度,家属都说了,就是想踏实点做自己的事。
风头过后,往回看,感觉这种“被动热搜”里透着一点荒谬感。回头想想张雪峰的评语——“他活在自己的世界”——倒是贴切。漫天的关注、翻来覆去的误解,其实在韦东奕这里像是窗外的噪音,短暂扰动一次,过后还是那条数学的路。
这年头,要想“既做自己又不沦为流量工具”,真的难。人们总希望遇见天才,也喜欢神化和戏谑,可天才也有烦恼,也会走错教室、被同学吐槽、英语不过关、牙疼了懒得看医生。有点可爱,也挺普通。
有时候翻翻人家的新闻,甚至怀疑——我们所谓的伟大,是不是也只是在自己世界里尽力活出个样子?韦东奕没时间理这些外头喧嚣,他有他的方程要解。至于外面世界的流言和误解,大概随风而去。我们这些旁观者,磕着他的瓜,吐槽着他的生活,不自觉地也成了流量的一部分。可谁不是如此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