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些穷人家的爸妈,最怕的就是孩子长大后像自己一样——明明拼尽全力,却总在社会里“慢半拍”:别人20岁就懂怎么和领导搭话,咱们孩子要到30岁才摸透;别人父母早帮着铺好了实习路,咱们孩子得投100份简历才找到工作;别人遇到问题有长辈指点,咱们孩子得摔得鼻青脸肿才知道“原来这事要这么办”。
其实不是孩子笨,是咱们穷人家的孩子,“社会成熟”得比别人晚。咱们小时候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可那“当家”是啥?是10岁煮米饭、12岁挑水浇地、15岁帮着卖菜——这些是生存的本事,可社会需要的“成熟”,是懂怎么让努力被看见、懂怎么争取机会、懂怎么和人打交道,这些咱们孩子没机会学,所以得晚个10年才懂。
就说我老家的侄女,小时候跟着爸妈种大棚,天不亮就摘黄瓜,比城里孩子能吃苦多了。去年她去城里饭店做服务员,老板让她“机灵点”,她却只会埋头擦桌子,结果同事都抢着给客人推荐菜拿提成,她连话都不敢说,干了半年也没涨工资。你看,她会摘黄瓜、会擦桌子,可不懂怎么“讨好”客人、怎么“争取”机会,这就是“生存技能”和“社会成熟”的区别。
那为啥咱们孩子会晚熟?说到底,是咱们做爸妈的“没本事”教。咱们这代人,大多没赚过大钱、没见过大世面,连自己都不懂“人情世故”是啥——你看,咱们小时候,爸妈只会说“踏实干活”,结果咱们到了单位,也只会埋头干活,不知道怎么和领导沟通;咱们没接触过成功的人,没听过“怎么创业”“怎么升职”的故事,所以也没法教孩子“要树立人生目标”;甚至咱们自己都控制不好情绪,有时候会对着孩子发脾气,结果孩子长大后,也不懂怎么和别人好好说话。
还有,咱们家庭条件差,孩子没机会接触“正能量”的影响。比如城里孩子,从小跟着爸妈参加饭局,听大人们聊“生意经”“职场技巧”,就算不懂,也耳濡目染了;可咱们孩子,从小接触的都是“种地”“打工”的话题,连“大学毕业能做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怎么规划人生”了。就像我同学的妹妹,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辍学,后来去打工,吃了很多苦,就是因为她没机会学“怎么选对路”。
可咱们也别灰心,晚熟不是错,只要咱们孩子愿意学,总能追上。我有个朋友,小时候家里穷,爸妈只会让他“好好读书”,结果他上了班之后,不懂怎么和同事相处,总被孤立。后来他找了家族里做过生意的叔叔,叔叔教他“要学会观察别人的需求”——比如同事喜欢喝奶茶,他就带一杯;领导喜欢加班,他就晚走一会儿。慢慢的,同事开始帮他,领导也注意到他,现在他都升主管了。你看,只要有人指点,咱们孩子也能懂“人情世故”。
还有,咱们孩子得学会“洞悉人性”。不是让他变得圆滑,而是让他懂“别人需要什么”。比如领导喜欢“有想法的下属”,那孩子就别只会说“好的”,要多提建议;同事喜欢“靠谱的人”,那孩子就别答应了别人又做不到,要说到做到。另外,咱们孩子得学会“利益交换”——比如帮同事做个PPT,下次自己需要帮忙时,同事才会帮你;请朋友吃顿饭,下次朋友有机会才会想着你。这些不是“拍马屁”,是社会的“游戏规则”,咱们孩子得懂。
咱们做爸妈的,就算自己没本事,也能帮孩子做这几件事:第一,多和孩子聊“社会上的事”,哪怕自己不懂,也让孩子知道“要思考”——比如你可以说“今天我遇到个老板,他说做买卖得会说话”,让孩子知道“说话很重要”;第二,帮孩子找个“有远见的长辈”,哪怕是远房亲戚,让他们给孩子指条路——比如我那个朋友的叔叔,就是他的“贵人”;第三,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接触不同的人,不要只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比如让孩子去参加同学聚会,去认识城里的朋友,这样他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其实,咱们穷人家的孩子,虽然起步晚,但更能吃苦,更懂珍惜。只要咱们帮孩子“补”上“社会认知”这堂课,他们早晚能追上别人。你看,张雪峰老师不也是农村出来的吗?他小时候也没人教他“怎么演讲”“怎么创业”,可他自己摸爬滚打,现在不也成功了吗?咱们孩子只要肯学,早晚也能“成熟”起来,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咱们做爸妈的,不用内疚,因为咱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养大。现在,咱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打开眼界”,让他们知道“社会不是只有种地和打工”,让他们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路可以走”。就算孩子晚熟10年,只要他们愿意学,总有一天会“成熟”起来,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