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多,经济潜力大,莫迪上台后更是被吹得天花乱坠,好像印度马上就要腾飞成超级大国了一样。
新华社记者张兴军在印度待了三年,从2017年9月到2021年。张兴军本来是想去看看这个邻国到底是什么样,结果三年下来,他目睹了印度大选、中印边境摩擦,还有印度的社会裂痕。
莫迪的“大国梦”热闹,但实际落地呢?不少地方都露了馅。
张兴军是新华社的资深记者,早年做过不少国际报道,2017年轮岗机会来了,他就选了印度。为什么呢?因为印度信息少,大家对它了解不多,他想亲身去探探。
到了新德里后,他走访了从街头小贩到学者、明星的各种人。
印度人日常生活跟中国人差不多,都为生计奔波,赚钱、结婚、养家。但深入接触后,他发现印度社会分层严重,种姓制度还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
高种姓的人占着好职位,低种姓的劳动力被压榨,经济结构就这样卡住了。
印度经济主要靠服务业,制造业占比才11%左右,莫迪喊的“印度制造”口号喊了好几年,可关键部件如锂电池还得靠进口。
这不是空谈吗?张兴军在书里提到,印度想追中国的发展模式,但基础薄弱,执行力跟不上。
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也让张兴军开了眼。
印度媒体大多被家族财团控制,报道中国时总带偏见。头条位置常放中国负面新闻,受殖民历史影响,还夹杂西方视角。张兴军采访过报社编辑,他们承认报道不客观。
2019年,印度大选时,莫迪连任,承诺经济改革,推动制造业。可现实是,选举后,低种姓选民就业机会还是被垄断,改革没见多大动静。
张兴军观察到,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两极分化,有人羡慕中国基建,有人通过媒体放大负面,觉得中国发展让印度丢脸。作为人口大国,印度落后中国太多,这种落差让一些人心理不平衡。
中印关系是张兴军驻印期间的大焦点。
2017年,边境发生对峙,他就赶去边境附近采访,当地人说士兵面对面站着,气氛紧张,最后靠外交化解。
2020年5月,边境冲突又升级,印度士兵越过实际控制线,阻挡中国巡逻队,双方用棍棒石头打起来。印度20人死亡,中国4人牺牲。
这事后,印度媒体大肆渲染,街头抗议焚烧中国商品,中国人在印度日子难过,许多人打包回国。张兴军自己采访预约也被取消。
冲突源于边境基础设施竞争,印度建路,中国回应表示抗议,但印度士兵先动手。
外交部后来一步步讲清事实,加勒万河谷在中国一侧,印度主张站不住脚。这件事暴露了印度军事管理问题,士兵训练不足,实战协调差。尽管装备不输人,可身体素质和实战经验跟不上。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更是张兴军亲眼见的困境。
从2020年起,小米、vivo、OPPO、华为等17家公司被印度执法局调查,罪名是洗钱。2022年7月,vivo总部被突击,扣押文件,冻结账户15.82亿美元。
小米也被冻结7.25亿美元,原因说是违反外汇法。实际呢?进出口费用支付规则不同,中国卖方承担部分费用,印度当成违规。
签证办理繁琐,中国商人奔波几个月开银行卡,很快就冻结。2023年,调查波及更多企业,小米等被指逃税9800万美元。
这些事限制了中国企业扩张,尽管印度市场大,投资环境恶化,外资开始撤。印度当局还罚了OPPO和vivo上亿美元,声称他们用壳公司洗钱。
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下滑,本土品牌也没顶上,消费者买手机贵了。印度想自力更生,可供应链依赖中国,喊口号容易,做起来难。
种姓制度是印度经济卡壳的根源。低种姓工人薪资低,流动性差,高种姓主导资源。劳动力分配不均,经济停在服务业,科技制造滞后。
莫迪想吸引全球资本,可监管和种姓壁垒挡路。
外资净流入才3500万美元,远低于预期,文化输出也弱,宝莱坞电影国际传播有限,中国人对印度印象多停在短视频街头乱象。
印度想用文化吸引游客,可实际执行不力。张兴军觉得,印度对中国的偏见部分源于发展落差,媒体放大负面,民众两极。
2025年印巴冲突,又让印度军事弱点露底。
4月22日,印控喀什米尔帕哈尔加姆枪击,28名游客丧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5月7日,印度空袭巴控地区,导弹击中目标。巴基斯坦反击,空军交火四天,地面部队推进。
5月10日停火,印度士兵训练不足暴露,尽管装备相当,协调落后。双方各说各赢,可印度管理缺陷明显。
这冲突源于喀什米尔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从1947年起打过三场仗,2025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在冲突中支持巴基斯坦,确保“中巴经济走廊”运行,还走外交斡旋,推动对话。
印度倾向西方,可面对中国不反击,是大国风范。可印度一再挑事,中国不屑纠缠。
莫迪上台后,喊出大国梦,推行改革。可张兴军三年观察,印度断裂多于新生。经济承诺没兑现,制造业没起飞,边境摩擦暴露弱点,企业环境恶劣。
莫迪神话,本来是宣传包装,2024选举他没绝对多数,就开始破灭。2025冲突后,更显管理问题。印度有潜力,可种姓、媒体偏见、执行力差,这些真相让人想不到。
印度人勤奋,可社会结构拖后腿,中国企业在印度举步维艰,调查不断。印巴冲突显示,印度士兵实战不占优,不是装备问题,是训练和管理。
莫迪政策虽推制造业,可监管和种姓拖累。未来,中印需对话,企业谨慎投资。印巴停火后,紧张犹存,中国继续援助巴基斯坦,促进和平。
印度不是宣传那么简单,“莫迪神话破灭”,是因为现实跟不上口号。“莫迪神话”,不过是包装。
参考资料:
1、“莫迪神话”恐难再续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25日 03 版)
2、经济增速再度落后中国:印度增长神话不再 莫迪任重而道远 华尔街见闻 2019-06-04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