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高圆圆采访挺意外,她说自己没朋友也不需要社交,除了拍戏基本没工作以外的人来往。我那天正好在熬夜回同事的生日群消息,看完视频直接关了手机。其实身边好多人都这样,总被"下班聚餐""周末一起玩"的消息轰炸,心里明明不愿意,却总得找各种借口推脱。
以前觉得明星需要混圈子,高圆圆这话听着陌生又真实。确实啊,你认识再多酒桌上拍肩膀的哥们儿,他们也不会主动帮你介绍工作。前阵子我帮同事做项目,真正伸手帮忙的是平时聊得来的熟人,其他人连我朋友圈点赞都不带点。
很多人说她不懂职场规则,但仔细想想,精力真不够分。就拿我来说,每天上班跟同事闲聊要耗半小时,下班还得应付朋友聚会到十点,周末还要准备礼物,最后自己想看的书一场都没看完。现在明白为啥高圆圆说回家独处才能休息了,这话说得太对了。
网上总说人脉最重要,我看未必。隔壁公司老张整天应酬,结果被裁那天没人帮忙说话。反倒是王姐平时只跟几个能聊得来的同事打交道,有项目了大家还能互相支持。有时候越热闹的关系越靠不住,反而那些踏实相处的人更靠谱。
高圆圆现在社交基本靠线上,我觉得这招好。上周同学聚会有人没去,大家在线上照样聊工作机会。现在加个微信就当认识了,见面次数多少其实无所谓。关键是你跟对方有没有真能帮上忙的地方,单纯为社交而社交,纯浪费时间。
之前看到个说法,成年人精力就像手机电池,社交软件特别费电。跟讨厌的人聊天,电量掉得最快。这话说得真准,上周陪亲戚吃饭两小时,回来困得要死。现在学会直接说有事,实在推不掉才去。省下来的精力用来学点新技能,或许比认识一百个不熟的人有用。
鲁迅那句话说得对,时间挤一挤总有。但实际情况不同,你越使劲挤,时间越跑得快。我有次为了准备领导的孩子生日礼物,跑了三家店,结果发现他根本没记名字。后来改送电子券,照样处得不错。看来关系好不好,不在形式而在是否真诚。
现在很多人抱怨没朋友,其实朋友质量比数量重要。我家楼下开面馆的老夫妻认识十五年,比朋友圈点赞的五百人有用多了。最近看个报道,说东京有家社交咖啡馆,客人能提前注明想聊什么,来了直接切入正题。这种模式真该推广。
网上总说线上社交肤浅,但你看知乎答主随便找个话题讨论,比认识一百个网友有用。有个学长就是通过行业群认识了导师,后来还推荐了工作。关键不是形式,而是交流内容有没有价值。我现在发消息基本长话短说,直奔主题。
最近试了个笨办法,把不常联系的朋友分类备注。每天睡前看一眼,真正想回消息的不超过五个。发现大部分群聊都是废话,果断退掉几个。现在手机电量从过去的每天两充变成一天一充,晚上终于能看完一章书。
以前觉得不参加聚会不好意思,现在想通了,舒服最重要。同事过生日我就买个小蛋糕送去,不用凑饭局。同学要周末出游就说加班,回条消息表示祝福。发现别人真没在意,大家心里都清楚哪些活动是真心想请,哪些只是随便一邀。
之前刷到李诞说的"应付的事就该停",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活得轻松。他们不是没朋友,而是能分辨谁值得花精力。现在开始学高圆关掉不必要的群消息,晚上十点后直接不回消息。虽然偶尔会被说冷漠,但至少睡好了觉。
生活不该被各种邀约填满,有时候安静独处反而更有收获。之前总觉得社交就是义务,现在慢慢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虽然还不敢学高圆完全零社交,但至少学会了选择,这比什么都重要。
(取材来源于网络)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