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鱼出口量比中国还多?印度那么落后,到底是怎么养鱼的?

一往历史 · 6 小时前
印度鱼出口量比中国还多?印度那么落后,到底是怎么养鱼的?
难道印度人真的掌握了什么“养鱼黑科技”?今天,就带你一探究竟!


1.png



你或许听说过“鲶鱼效应”——把鲶鱼放进沙丁鱼群中,鲶鱼的凶猛好动能刺激沙丁鱼保持活力。印度人养的,不是什么金贵的品种,正是我们常说的鲶鱼。


鲶鱼皮实、耐活,堪称鱼类中的糙汉子。水温低至7℃以下才会被冻死,而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水温常年适宜。


更关键的是,鲶鱼长得快、生得多,一两条就能在一年内产卵三四次,每次两千粒起跳。


这种“能生又会生”的特性,让它们成了高密度养殖的理想对象。


但高密度不等于能乱来。正常情况下,鲶鱼可是有自相残杀的习惯的,一般养殖户每平方米最多只敢放500尾。而印度人呢?他们直接在一个25平米不到的池塘里塞进近十万条!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氧气从哪里来?


中国鱼塘常用的做法是插电制氧机,嗡嗡作响日夜不停。但印度人偏不。


他们的方法是:在池塘底部挖洞。这些洞不是随便挖的,洞的大小要根据鱼的大小定制,既要让水能流出去形成活水,又要防止鱼溜走。


2.png



然后再从池塘上方持续注水。活水自带氧气,一举解决了缺氧难题——不需要电、不需要机器,全靠一出一进的水流。


更绝的是喂食方式。鲶鱼是肉食鱼,按理说一天得喂三四顿才能吃饱。但印度养殖户每天只喂两次,每次只扔一盆饲料。


于是每到饭点,池塘就上演一场鱼群大乱斗:上万条鱼疯狂扑食,水面瞬间被覆盖得严严实实,饲料几分钟内被抢光。


你没猜错,它们根本吃不饱。


那吃不饱怎么办?自己找吃的去。泥里的微生物、水中的浮游生物、甚至其他鱼类的排泄物,都成了它们的加餐。这种“饥饿营销”式喂养,反而锻炼出鲶鱼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换来的是更紧实的肉质和更高的成活率。


还有一个细节是遮阳。鲶鱼其实怕光怕热,喜欢藏在阴凉处。可这么密的鱼,往哪躲?


印度人早替它们想好了:在池塘上方搭起遮阳网。这一片片黑色的棚盖之下,鱼群得以在湿热的气候中维持活力。


3.png



就这样,靠着底部开洞、控量投喂、遮阳调温这三招,印度人把“不可能”变成了“世界第一”。他们的鲶鱼不仅活了下来,还大量出口欧美、东南亚,成了国际市场上的性价比之王。


回过头来看印度这套养殖模式,看似粗糙,实则处处是智慧。它不是盲目照搬教科书,而是基于本地资源、气候与实际需求的极致优化。


你说这种养鱼方式,到底是聪明,还是残忍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一往历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