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这次调整,押的是2028年的回报,交的是眼下的胜负和信任成本。
亚洲杯输给日本后,宫鲁鸣把重点放在“集训时间不够”。
他要推进长时间合练,两个月起步,参照他在2015年男篮做过的半年封闭。
动作不小,指向很清楚:统一节奏,统一打法,统一管理。
这样做能把训练和比赛的变量降到很低,也能把年轻人拉到同一标准上。
代价也摆在台面上,短期赛果波动,外界的耐心会被消耗。
人员安排更说明问题。
新一期18人名单更年轻,很多是亚运、大运周期的球员。
杨力维、王思雨、李梦、黄思静不在队内,解释叫“休整”。
杨力维回到广东当助教,李梦只在社媒送祝福。
这不是简单的轮休,这是明确的换人节奏。
宫鲁鸣想把2028年当作指挥棒,现在就把控制权交给训练场,把舆论焦点从奖牌转到培养。
任命方式引起的争议也在加码。
六月官宣换帅,没有公开招聘,合同直达2028。
宫鲁鸣之前是篮协高层,现在再当主帅,这种角色切换会带来权责重叠的担心。
传言说待遇不低,外界会问监督机制在哪里。
长合同能保证方向不被摇摆,但没有清晰的阶段考核,就会让输球的解释显得轻松。
他要什么,路就怎么铺。
要绝对执行力,就要集中训练;要为2028搭台,就要把老将的出场压低;要降低短期压力,就把亚洲杯季军淡化。
问题在于,日本在更新中维持了速度和外线,核心都在本土联赛高强度对抗里滚动打磨,合练只是收口。
澳大利亚一边协调WNBA,一边用短集训整合战术,重在对位和数据。
美国靠庞大球员池,短期集训也能成型。
中国女篮还在FIBA前四,但和美国、澳大利亚的差距在扩大,对日本的落差在外线和节奏。
这套路如果要稳,至少要把三件事说透。
一是时间表,要有节点和指标,比如2025年世界杯预选赛要打到哪一步,和日本的交手要实现哪些数据目标。
二是人员门槛,老将不是一刀清,状态好就留,哪怕限定出场时间,也要把更衣室的经验留住。
三是公开度,训练计划、选拔标准、伤病评估和技战术复盘,能公开的就公开,把外界的疑问压下去,让争议回到球场。
中国篮球教练的断档是真问题,但不是拒绝公开竞争的理由。
年轻化也不是全盘推倒的理由。
把训练做实,把比赛打硬,把评价交给节点,换人和赢球可以同步推进。
现在的抉择很清楚:要当下的硬仗,还是只盯远处的目标。
女篮要抓住两头,而不是放掉一头。
你更愿意看到现在赢球,还是几年后再说账?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