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压缩到极限的裂缝中获得了独立。那一年也是缅甸命运急转直下的关口。几乎没人会把缅甸和印度连起来想,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英国人把缅甸塞进了英属印度的框框,好像一副拼图硬生生撑大的边角。这期间,缅甸的命运和加尔各答、德里纠缠不清。可印度独立后,缅甸为何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自己的路?谁真正决定了缅甸的选择?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欧式风格的斗篷盖在亚洲大地上,缅甸被英国一刀剖开,卷进了所谓“印度省”的怀抱。这里,铁路和道路接驳,人员往来频繁,印度人在仰光谋生的比比皆是,经济网络交错杂糅,纸币和印钞厂都能牵扯出英国的影子。1941年,缅甸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排名英属印度的前三!当时有印度商人在曼德勒开店做绸缎生意,有孟加拉工人到缅甸修铁路挣钱。缅甸的米也出口到加尔各答,反倒印度的茶和棉衣流进了缅甸市场。这种紧密结构,真的就能让两个地方合而为一吗?
**但人心不一定认同铁轨和账本的逻辑**。英国插手缅甸的方式并不像很多人预期的那样温和。1886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王朝彻底覆灭。英国政府直接用印度的行政系统管治缅甸,强行推行税务政策,导致大批缅甸农民破产流离失所。缅甸本地精英和僧侣群体,常年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之外。有人至今感叹:“那不叫联合,叫侵蚀。”缅甸普通人并没觉得自己就是“印度人”。每到收税季节,总有缅甸农民抱怨英国的“印度官府”苛刻压榨。矛盾其实是从那时埋下的。
现实总是比历史课本里的一句话复杂。1937年,英国一纸法令把缅甸从印度中“切割”出来,另设缅甸总督;很多英国官员称呼缅甸叫“印度之外的印度”,仿佛谁也没关心缅甸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中间过程出现大量抗议,尤其是缅甸民族主义者。缅甸青年化身激进分子,他们不满印度官员在缅甸操控一切。那时候,缅甸高等院校涌现出一批反殖民运动头面人物——昂山苏姬的父亲昂山也在里面忙前忙后。缅甸社会的活跃分子希望推翻英国,也希望和印度拉开距离。
其实,不止缅甸,有些东北印度边境小邦也闹着想脱离印度。攀谈起来,缅甸人跟印度人就觉得文化气质根本就不一样。缅甸更信仰佛教,印度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缅甸的宗族网络和印度的种姓制根本搭不上。印度人在缅甸零售业占主导,缅甸人则大量流入农业、边贸。**经济利益和宗教信仰,真的能让两个民族融合吗?还是更像两条河流在表面交汇,内里各有暗流**。缅甸独立那一刻,这种潜在分裂一下子涌现出来。
1948年缅甸正式宣告独立。英国人撤走,印度对于缅甸的影响骤然消减。缅甸领导人当时做了不少努力试图维持与印度的合作——比如缅甸恢复和印度的贸易路线,两国协议互派留学生。可矛盾还是残留着,有印度移民在缅甸被赶走,不少产业突然归了缅甸政府。实打实的摩擦不止发生在民间,还蔓延到政界。1950年代,缅甸与印度边境地区爆发身份认同危机,印缅边界划分悬而未决。
数据碎片散落在官方档案里。联合国1955年统计,缅甸移民人口中印度人占10%。但到了1970年代,连续的缅甸民族主义政策,印度裔人口锐减,绝大多数迁回印度。缅甸和印度再难回到当初那种经济互依、人员交错的状态。仰光和加尔各答只剩下航空货运和外交礼仪。有人质疑,缅甸独立后真的更好了吗?但也有声音认为,离开印度那一刻才算是真正拥有了自我。两个答案,谁都不敢说自己就是对的。
不过,缅甸在独立之后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顺畅。干部队伍不成熟,经济积累困难,军政府频繁更迭。1950年代初,缅甸新政府大力打压“外来势力”,印度商人财产被征收。咦?是不是觉得和英国人的做法其实有点像?但风向又变了。缅甸领导层对印度的态度起伏不定,既想借助印度的科技力量,也警惕印度政治渗透。缅甸在外交上摇摆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始终难以形成稳定格局。网络数据显示,2010年后,缅甸吸引了不少印企投资。经济上像是在补漏洞,文化上还是难以弥合。
网络爬虫检索近两年数据,2023年缅甸与印度贸易额超过20亿美元,但政治关系持续紧绷。缅甸年轻人对印度流行文化接受度提高,不过外交行动却对印度保持距离。仰光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仅有15%受访缅甸学生计划赴印留学。两国现在联系,看似密切又好似各玩各的忙。好像谁也走不进谁的生活,谁都处在各自的小圈子里。
不少研究者把缅甸的独立原因归结为民族意识爆发。有人认为是印度大一统观念不能涵盖缅甸的多元特性。可是,事实往往不只一种声音。英国学者萨姆森在新论文里提出,缅甸独立的背后,既是对外来统治反感,也是本土资本力量的壮大。缅甸佛教团体影响力上升,他们要摆脱印度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经济与宗教动因共舞。也有人不同意。你说,民族主义真的能一手决定国家命运吗?历史会不会只是表面现象下的利益交换?也许吧,谁说得准?
**缅甸的道路既不是“印度第二版”,也不是英国殖民的片段延续。它既是自我选择,也是被历史洪流推着走。独立是主动,也是被动,是民族的觉醒,但不是纯粹的浪漫**。如果用官方数字来看,缅甸独立后贫困率一度高达40%。新政府摸索到1974年宪法才逐步找到稳定结构。这段时间里,印度和缅甸的关系时好时坏。有网友评论说,印度和缅甸像邻居,时远时近,心里却各有算盘。
**如果非要说缅甸与印度决裂是历史的必然,未免过于套路。历史从来不是线性推进,相反,回头看两国的联系不是一刀切,是一团麻绳。立场变化都是互动出来的**。即便缅甸选择了自立门户,但印度对缅甸经济、信息流仍旧影响巨大。还有人说,印度其实希望缅甸能“又近又远”,既保住南亚门户,也不把自己拖进东南亚纷争。你说是不是有点矛盾?现在看,那些年印度和缅甸的关系,真不像是亲兄弟。更像是串门的老朋友,偶尔打个招呼,又各自过自己的日子。
这一切,在今天还能找到痕迹。2024年印度与缅甸边境跨境项目启动,贸易量创历史新高。可外交分歧也在不断升级,缅甸军政府对印度边防态度冷淡。据外媒BBC报道,缅甸民族主义情绪逐年上升,不少民众宁愿向东看向中国,也不愿回头与印度深度融合。这种隔阂,不是两三年就能消弭。谁又能说,未来两国不会突然回头携手呢?或者可能彻底分道扬镳,好像人生的选择,谁走一步都不算晚。
细数历史节点,感觉每次缅甸变动,印度都不是决策中心。英国人在背后扔骰子,现实里真当家的是缅甸自己的民族精英。也有人不服,说其实印度对缅甸影响至深,直到今天缅甸边区贸易都要看印度脸色。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偏了?但换个角度讲,因为缅甸独立,所以民族自信抬头,经济自由也就是有机会。不少年轻缅甸人说,独立让他们有完整身份,“不再是印度人,也不用是谁的附庸”。
冷静下来再看,印度和缅甸这段渊源,不是注定的兄弟,是时代洪流里的偶遇。英国人为方便而结得这段奇怪的关系,要不是那些年地图上的线条太随意,估计也不会强行把缅甸并入印度。其实历史没有预设剧本,两国的互动很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各自跑着各自的步子,有时交错,有时背道而驰。
这么说下来,缅甸的独立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它更像是一种必需品,是自身命运对外来规则的本能反抗。印度和缅甸,都是被强加脚本的角色,真正走到自己的台阶上,是各自切断牵绊以寻求新世界。过去的标签其实难说准确,现在的互动也并不清晰。未来,双方还会继续拉扯谁也说不准。只要没走到底,故事总还有新一页。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