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我们就是好朋友。私信“分享”向您提供更多同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300万考生涌入考场, 却有大学空着几千个座位 .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正在2024年高考季真实上演. 广东某民办院校空出3000个名额, 西安一所民办本科在第一批次录取中颗粒无收. 家长和考生用脚投票的背后, 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深刻变化.
钱包投票:教育消费更加理性
民办高校的招生寒冬, 首当其冲是 学费门槛 .
一年三万的学费标准, 四年下来十几万. 这笔账家长算得很清楚. 相比之下公办专科几千块一年, 技术性强的王牌专业毕业后进国企. 投入产出比一对比. 高下立判.
更让家长犹豫的是就业现实, 企业招聘时对学历出身的隐性歧视依然存在. 简历筛选第一轮, 民办院校毕业生就可能被划掉. 花十几万买个本科文凭, 最后求职时还要看脸色, 这个买卖不划算.
就连 211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 也坐了冷板凳. 云南、广西等地的补录名单里, 海南大学、辽宁大学这些名校的合作办学专业赫然在列. 一年五六万甚至七八万的学费, 四年光学费就要二三十万.
家长们发现了一个残酷事实:高投入看不到高回报. 有些中外合作项目的毕业生就业率, 甚至低于本校普通专业. 镀金变成了烧钱.
专业选择:从盲目追求到精准定位
连公办大学的冷门专业也不好招了.
小语种、公共事业管理、化学、物流管理, 这些专业在补录时常见名额剩余. 现在的考生和家长变得特别务实, 他们会反复问:这个专业学出来能干什么?好找工作吗?工资大概多少?
如果一个专业考公务员岗位少, 进企业又没优势, 那读四年可能真不如选个就业方向明确的技术类专业. 大家不再为了"本科文凭"而盲目选择. 更看重专业本身的就业前景.
这种变化其实反映了 教育理念的成熟 . 过去那种"无论如何都要上个本科"的想法正在改变. 家长开始仔细衡量投入和产出, 倾向于做出对孩子未来更有利的选择.
一些热门专业在公办大学反而更容易落实就业. 大家自然都往那边挤. 教育消费从感性回归理性, 从面子转向里子.
高校分化: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
面对招生困难, 不同类型的学校反应不一.
有的民办院校开始 拉企业搞"订单班" , 大三进厂实习, 毕业直接签约. 有的开设电竞、短视频等新兴专业, 蹭热点吸引眼球. 想法不错, 但市场认不认是另一回事.
一些学校还在降分补录上做文章. 分数线从本科线往下掉30分、40分, 最后干脆"你人来了就行". 听起来像打折清仓, 实际上确实是没人要.真正有实力的民办院校 倒是能够稳住阵脚. 它们要么把学费控制在合理范围, 要么把就业率做到足够亮眼. 珠海科技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能在十年间稳居民办大学前列, 靠的就是过硬的办学质量和就业口碑.
这种分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有真本事的学校不愁生源, 靠包装和噱头的学校会被市场淘汰.
教育部预测2025年高考人数要突破新高, 但能否转化为有效生源还是未知数. 家长们的选择越来越精明, 学校必须拿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产品. 那些学费高昂却缺乏特色的院校, 以及专业设置陈旧、就业前景不佳的学校, 未来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需要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追求名头到重视实效, 从跟风选择到理性规划, 这或许正是中国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