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含泪告别直播,让这位操着东北腔的“考研名师”再次站上风口浪尖。他是千万家长心中的“报志愿大神”,也是学界眼中的“功利主义代言人”。
2025年6月,灯光聚焦的直播间里,张雪峰突然哽咽起身,向百万观众深深鞠躬:“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了,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在网上看见我。”这番话瞬间引爆热搜,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0万,评论区涌现12万条家长留言。
这位靠“敢说真话”走红的网红导师,从东北小城一路逆袭,构建起估值数亿的教育帝国,却也在流量与争议的漩涡中不断挣扎。
---
01 寒门起点,逆袭之路
1984年寒冬,张雪峰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个普通家庭。他曾自嘲道:“别人说自己家穷,说的是穷得叮当响,而我们家响都不响。”
贫困的童年塑造了他对成功的强烈渴望。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惩罚是向邻居要了半根玉米,被母亲痛打一顿。“你这是占人家便宜,我的好儿子怎么能做这种事?”母亲边打边心疼地说。
高考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怀揣主持人梦想的郑州考生张雪峰因勾选“服从调剂”,阴差阳错被排水专业录取。大二时认清现实的他开始多方位尝试:送牛奶、卖汽车、当主持、开书店、经营餐馆。
历经无数次碰壁后,最终在考研辅导领域找到了人生方向。
02 意外走红,构建帝国
2016年,张雪峰因一段《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意外走红。视频中,他操着浓重东北口音,身着黑白拼色西装站在讲台前,将枯燥的考研知识融入妙语连珠的段子。
他用东北式幽默与犀利直白的授课风格,撕开教育行业的伪善面具:炮轰“新闻专业已死”、揭露“985就业率注水”、痛批“留学中介智商税”。
这些言论像手术刀般精准剖开中产家庭对名校光环的盲目崇拜,更戳中寒门学子“选择大于努力”的现实痛点。
凭借独创的“一站式”考研服务,他每年举办超300场讲座,惠及近三万考生。以考研辅导为跳板,他又敏锐切入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解决万千家庭的择校难题,获封 “网红导师”美誉。
03 商业成功,争议相伴
张雪峰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2025年3月,他创立的峰学未来推出两款高价服务——12999元的“梦想卡”和18999元的“圆梦卡”,短短20分钟内全国多数省份名额售罄。
他的直播间成为流量狂欢的典型样本:月打赏超300万元,品牌广告报价每条10万元,3小时卖课销售额破2亿元。据透露,2025年已经卖了2万个一对一辅导名额,收入保守算超2亿。
然而,争议始终伴随其左右。2023年,当他看到直播间有一个网友作为理科生考了590分想要报考新闻专业时,他直言:“你是我的孩子,我真的要把你给打晕,你知道现在新闻学的就业有多么困难吗?”
这番言论引发学界强烈反弹。多位高校教授公开指责其粗鄙的言辞严重损害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形象。某新闻学院的教授反驳道:“你这种行为完全就是片面的误导了,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新闻学专业,却因为你的这一番言论最终没有报考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吗?”
张雪峰则坚持自己的实用主义观点:“如果说孩子有着强大的家庭背景,那我确实不应该说这些话,但如果说孩子没有任何的资源,我还是一样的态度”。
04 双重标准,人设矛盾
耐人寻味的是,张雪峰在教育公众与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套逻辑。
在直播间,他高呼“知识改变命运”,鼓励普通学子拼搏奋斗。而谈到女儿的未来时,他却轻松表示:“我女儿要是学习不好,就混个本科,然后进银行——我两家公司存款都过亿,她想进哪个银行,我就把钱存哪家。”
他为女儿取名“张姩菡”,谐音“念寒”,寓意不忘本,但给予的却是远离寒门的生活:国际学校避开中考压力、高尔夫代替玻璃球、计划香港留学避开高考独木桥。他的教育理念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我作为父母,是你坚强的后盾”。
这种双重标准在商业版图上同样明显。天眼查显示,张雪峰以女儿名义注册近40枚商标,涵盖机械设备、军火烟火等类别。2025年7月,他跨界投资1600万元入股创投基金,从“张老师”转型为“张老板”。
目前他在8家企业担任股东,9家企业担任高管,商业触角从教育延伸到文旅、创投。
05 告别闹剧,争议持续
2025年5月31日,张雪峰在直播尾声含泪鞠躬,称“干这行动了太多人的蛋糕”,部分隐情“不能说得过于直白”。他暗示未来直播存疑:“不敢保证明年一定能见面,8月或9月可能复播,但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直播”。
然而短短数日后,这位争议人物便以更加活跃的姿态重返公众视野。6月6日,张雪峰在微博发布视频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并宣布6月15日-6月30日将在快手连开15场独家直播连麦。
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让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专业形象与公众信任,被他亲手导演的这场闹剧彻底碾碎。
停播的导火索,据说是一封来自湖北黄冈高三班主任的联名信。信中指出:“您直播间里说‘法学连续五年红牌专业’,我们班32个想报法学的孩子集体失眠……后来查证,那是2016年的数据。”
信中附带的真实数据显示,五院四系法学院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1%。张雪峰在内部会议上承认:“流量放大效应下,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06 爱国言论,再起波澜
2025年9月,张雪峰再次因争议言论登上热搜。他在员工会议上情绪亢奋地表示:“祖国统一的枪声打响那一天,我至少捐5000万,我公司账上永远有这个钱,打那天我直接把这5000万捐出去。整体最起码捐一个亿。”
这段视频被发到了外网上,据张雪峰说因此还受到了当地网信办部门的领导提醒,说发视频的人太坏了,这样影响不好。但张雪峰表示自己并不在乎,既然敢说就敢做,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件事很快在网上引发舆论,没想到并非都是点赞的声音,甚至怒批的声音要更高一点。很多人质疑其动机,认为这是“爱国营销”。
有评论指出:“言必称大义,临阵必变节”,这些年不少人以爱国作为流量密码,树立爱国人设。真正爱国应该像胖东来老板于东来那样,在上世纪的1996年时,他就怀揣着当时不算小额的2万元钱,跑到北京并指定要捐给国家造航母。
07 私生活疑云,形象复杂
私生活方面的争议也为张雪峰的公众形象增添了复杂性。据爆料,他在私底下被指控包养过比他小12岁的女人。虽然这些爆料的真实性有待证实,但确实影响了不少人对他的看法。
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张雪峰曾在参加《奇葩大会》时透露,他与现任妻子在一起确实速度相当快。认识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两人就步入了婚姻殿堂。
当时两人的想法都是一样,他们都觉得年龄大了,而且爱情也必须要有着冲动的劲。
对于张雪峰所做的这一个决定,他身边熟悉他的朋友都觉得他这样做其实并不是真正想要结婚,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忘记前面一段感情给她带来的痛苦。
08 行业影响,深层反思
张雪峰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教育的深层矛盾——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位与市场机构的野蛮生长。
传统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化的职业测评、脱离行业实际的讲座、滞后数年的就业数据。而张雪峰们提供的“解决方案”,看似一针见血,实则也充满风险。
当一位985招生老师无奈质问家长:“张雪峰自己既不是名校毕业,也没在大公司干过,你们为啥信他不信我们?”时,整个教育体系都应感到羞愧。
张雪峰的存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行业的透明化。他倒逼高校公布真实就业率,促使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甚至加速了AI教育工具的普及。
正如腾讯新闻评论:“没有鲶鱼搅动的池塘,终将变成一潭死水。”
---
张雪峰的直播间曾经滚动着无数家长的焦虑:“孩子590分报什么专业?”“某211就业率数据真实吗?”
他的“退场”与“回归”,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和家长群体的普遍焦虑。
一位家长在评论区写道:“我儿子去年因您一句话改了志愿,现在在985学冷门专业天天哭。谢谢您这次选择闭嘴。”这条获赞74万的留言,成为张雪峰双面人生最尖锐的注脚。
资料来源
1. 张雪峰本人直播、演讲中分享的个人经历
2. 2023年“打晕报新闻专业”争议直播切片视频
3. 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等相关人士的公开反驳文章
4. “给女儿存钱进银行”言论直播片段
5. “捐5000万”爱国言论会议视频及后续媒体报道
6. 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的企业公开信息
7. 峰学未来公司课程销售情况的媒体报道
8. 基于其长期争议的文学化整合创作(含泪告别直播)
9. 《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的相关评论文章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