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三阅兵刚刚落幕,热度还没散。镜头里那一列列海上作战方队,整齐划一,步点像打在心口。激光武器在阳光下晃了一下冷光,像一把藏在袖口里的光刃。鹰击系列高超声速导弹的弹车沉着转场,字幕条写得清清楚楚,可移动部署、全域覆盖。屏幕转暗,深海兵器亮相,重型鱼雷和新型特种鱼雷的动画一扎到底,画面定格在目标被锁定的一瞬间。台下掌声不大,却很实在。大家心知肚明,这不是展示台,是真刀真枪的家底,而且已经在海上值过班、跑过任务。
一天没过去,隔壁的风声就来了。9月5日,印度国防部把一纸路线图摆上台面,名字很硬气,2025年国防现代化路线图。核心信息两句就够劲儿:第三艘航母要上核动力,舰载战斗机要自己搞,目标设在2035年服役。一句话翻译,就是不玩小打小闹,直接奔着终点冲。
这俩消息挨得这么紧,不像巧合。莫迪没来北京看阅兵,这个不稀奇,但不会看不到。导弹方队带来的压强,海上作战群的存在感,足够让任何一个有海权想法的国家坐不住。印度洋是印度的面子,也是里子,谁在这片海里说话更响,谁就更有底气。这是现实。
先看印度的底子,第一艘航母的故事不算轻松。2004年从俄罗斯拿下的那艘,原本约了9亿美元改装,账一结,数字涨成了23.4亿。钱不算最扎心,服役没几年就起火,舰载机米格29K接连出事,海里捞过的机体不止一架。训练场上的照片不缺,舰尾起落架的黑痕一道道,硬伤换不来里子的稳。
第二艘,国产的维克兰特号,起步在2005年,完成在2022年,这条路走了17年。海试时有个细节被人盯得很紧,甲板光不光滑,飞机刹不刹得住,外界争论得热闹。内行懂,细节里全是门槛。你想象一下,舰载机落舰时那一下子,钩索、甲板、气象、软件,哪一个都不会惯着人。就这档口,国内第三艘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已经下水,海试一个接一个,弹射架下的蒸汽变成了电磁脉冲,画风都不一样了。
这种对比摆在那儿,印度的心态也就不难理解。去年,印度防长辛格露过口风,说第三艘航母很快开建,未来想看见至少6艘。念想不小,语气也不怯。问题来了,核动力这条线,不是往上再堆几个隔舱那么简单。核反应堆怎么装,屏蔽怎么做,排放怎么控,动力怎么和全船系统打通,都是一次性作业,没有回头路。
外界提到过几条路数,核反应堆,印度可能盯上法国航母那型K15,毕竟那艘船接近退役,方案有现成的影子。电磁弹射,目光自然会瞄向美国的通用原子公司,但这玩意儿谁都知道是珠子里的珠子,真谈得拢,能拿到什么规格还是未知数。就算技术上有门,合不合适装在印度的船上,还要再过一道产业链关。造舰不是拼积木,细节是整条供应链的良心活。
这都还没说钱,印度这次喊的预算,120亿美元,折算成他们2025年的国防开支,差不多要占出一成二。这不是笔小钱。账本上标注了一个词,公私合营。简单讲,就是政府和企业一起上。塔塔这样的企业态度不消极,但话也摆着,订单要倾斜,政策要到位。军工订单倾斜给谁,就意味着其他地方要挪出空间。陆军盯着无人机,空军惦记隐身战机,这些年一个劲儿喊缺口,怎么分这块蛋糕,军种之间的较劲会更猛。
军内有人话说得直,海军要是不拿出一个像样的战略级项目,连在印度洋的主导权都会被问号套住。想想也不难理解,预算是抢出来的,不是等来的。可抢到了之后,能不能消化,是另一回合。航母不是一条船,后面要跟着一个群。补给舰、驱逐舰、护卫舰、反潜机、预警机,训练场上要有人,作战体系里要有网。每一项都要花钱。
莫迪进入第三个执政周期,政治上的窗口期摆在那里。大国装备往台上一摆,一些场合的话就能顺着说出去,强国定位、地区存在、科技突破,标准的热词组合。核动力航母的官宣,本身就是一个舞台。谁都懂这个逻辑,问题在于舞台灯光一灭,后台有没有人把螺丝拧紧。
中国这边,阅兵里的那些装备,不是概念图。鹰击17高超声速导弹被明确亮相,海上平台、空中平台、潜艇平台都能部署,覆盖面的意思就是你去哪里,它追到哪里。激光武器的存在感也不再是军迷圈的传说,精确打击、近程防护都有用武之地。深海里的那两位,重型鱼雷和新型特种鱼雷,是安静里的锋芒,深水里找人、识别、追击,一条链条拉满。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已经在役,已经上手,已经用过。
站在印度的角度,这个压力是真实的。可压力转成动力,中间隔着系统工程。更现实的问号是时间。就按他们的时间线,2035年核航母要服役。一切顺利的前提成立,船能下水、反应堆能带动、舰载机能落上去。那时的中国海军会是什么状态。目前看,三艘以上带弹射的航母是可预期的,新一代也很有可能切到核动力这条线。舰载机的换代路子摆在那里,歼35登舰的传闻在整个体系里是一颗键位,配套的驱逐舰、护卫舰已经形成成熟打法,编队训练的科目不是彩排,是日常。
这么比起来,印度那艘核航母能不能达成所谓的对等制衡,问号就更浓了。对等不是船与船比吨位,制衡也不是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海上力量玩的,是体系,是天数,是耐心。你得有持续投入的财力,你得有能把复杂系统捏在一块的工业能力,你得有捂得住、跑得久的训练强度。
地区稳定需要克制的力量,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守护海疆,这是底线。印度有自己的安全诉求,这个也能理解。对抗不等于冒进,竞争不等于冒险。真正有信心的海军,从来不是靠一纸官宣立威,而是靠每一趟训练、每一次远航、每一个细节把实力锻出来。镜头之外的长年累月,才是决定性的部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