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娱乐脱口秀 | 一场与自我的奇遇

随申Hi · 昨天 19:26
在中国穿越题材影视作品的谱系中,《奇遇》的出现宛如一颗流星划破常规叙事的夜空。与《夏洛特烦恼》的单向逆袭幻想和《你好,李焕英》的情感救赎不同,《奇遇》的这场跨时空对话,采用了双向灵魂互换的创新结构。43岁的社畜黄遇奇与18岁的自己不再是一个凝视另一个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嵌入彼此人生的纠缠状态。这种设定剥离了穿越剧常见的“人生重启开挂”幻想,让中年世故与少年热血在错位中碰撞出既荒诞又真实的火花。
当市场对穿越题材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之时,《奇遇》却巧妙地将“双穿”做成了时代的切片。导演马多没有停留在表面笑料的堆砌,而是将千禧年的泛黄色调与当代冷色调并置,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隐喻。1999年的街机厅、拨号上网、杀马特文化承载着青春热血,而2024年的格子间、996工作制、职场PUA则映射着中年焦虑。这种双线并行叙事不仅制造了笑点翻倍的效果,更在更深层面上揭示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普遍性。
当镜头在千禧年的暖黄与当代的冷灰间切换时,那些被小心安放的时代碎片,早已不只是布景里的装饰。Windows 98的开机界面、QQ特有的“咳嗽声”、火星文签名、森海PX200耳机——这些细节不是简单的时代符号堆砌,而是成为推动叙事的情感纽带。当朴树的《New Boy》与Beyond的《光辉岁月》响起,这些旋律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情感桥梁。导演巧妙地构建了一种“中式梦核”的美学体验,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物品,因承载了集体记忆而焕发出梦幻般的光泽。
1.png
这些物件之所以能撬动集体记忆,或许正因为它们锚定的不只是某个年代的样子,更是那代人骨子里的精神气。电影对“中式梦核”的挖掘不仅在于物品的复刻,更在于精神内核的把握。那种在经济腾飞初期充满希望又带点迷茫的时代气息,被精准封装在少年黄遇奇染着粉红色头发的身影里。而中年黄遇奇测量血糖的日常仪式,则成为当下中年人健康焦虑的缩影。电影不满足于简单呈现这些时代符号,而是让他们在双向穿越中对话、碰撞,最终达成和解。这种处理方式让怀旧不沉溺于感伤,让现实不陷于绝望,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可电影没止步于让两个时空的情绪共振,反而带着点自嘲的清醒,戳破了穿越故事里最诱人的幻想。当中年黄遇奇回到过去,发现自己记不住彩票号码、不敢炒股、没房可炒时,电影以自嘲的方式解构了“穿越逆袭”的套路。而少年黄遇奇来到未来,原本幻想成人世界的自由,却要面对父亲高昂的养老费和儿子的前途问题。电影承认了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态,探讨了一个我们常常幻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开始,是否能过得更好?《奇遇》给出的答案是,无论回到过去还是穿越到未来,我们始终会面临选择和责任。即使回到过去,黄遇奇依旧会遇到无法避免的选择;即使穿越到未来,年轻的黄遇奇也必须承担起责任。“没什么大不了,未来我们过得很好”。这不仅是黄遇奇对自己的一句安慰,也是对所有观众的一份鼓励。
最终,两个黄遇奇在星空下坦诚相见,他们不再是互相指责,而是两个生命切面的深情拥抱与互相确认。原来,真正的成长,并非是对过往自我的全盘否定或切割,而是在时光的流转中,学会理解、接纳并拥抱那个曾经莽撞、可能犯错,却无比真实、充满生命力的自己。
当星空下的对话落定,影院灯光亮起,观众带走的不仅是笑疼的肚子,还有一种与自己和解的可能——无论18岁还是43岁,都是生命该有的味道。
2.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随申Hi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