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是,莫迪此次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居然真的与中国洽谈出了不错的成果。
8月31日,中印双方在天津迎宾会馆难得达成了共识,中方提及“龙象共舞”,莫迪便回应“共识远大于分歧”。
两国不约而同地强调合作,可以说是释放出了中印关系回暖的信号,特别是在美国刚与印度闹翻的背景下,这更可能预示着亚洲格局将再一次迎来关键转折。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里,也隐隐透露出一股异样的味道。
毕竟,联想到特朗普在两届任期中,都要高喊的“印太战略”目标,现在的状况如何不算一种“事出反常必有妖”?
要知道,当年把印度推到牵制中国第一线的就是他,而如今,自毁“印太战略”、逼印度倒向中国的也是他,要说这其中没有什么猫腻,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自毁“长城”的背后,特朗普又打起了怎样的算盘?而在压力下转向的印度,对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美国战略自毁
在进一步透析中印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搞明白美印关系的真实底色。
二战后,美国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霸主,于是就要求盟友必须任其调遣,不管是与西欧、亦或是日韩,美国一直都在延续这种“自己提供安全保护,盟友开放市场准入”的模式。
碍于美国的实力强大,就算有国家对此颇为不满,也难以做出真实有效的反对。
长此以往,就让美国养成了思维惯性,以至于在“重返亚太”后,对亚洲各国也继续秉持这样的态度,直到,印度这个国家进入了美国的视线。
美国之所以会对印度产生兴趣,还要归功于日本的“引荐”。
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在“亚太战略”中的价值,安倍晋三提出要将战略的概念扩大化,直接延伸至印度洋的范畴,这才有了后来特朗普的“印太战略”。
可是,战略虽然成型,落地却不容易,最为直观的就是,特朗普骇然发现,长期以来对别国“百试百灵”的万用模式,在印度身上却屡遭碰壁,包括但不限于:
在贸易上,美国要印度大开国门,买更多美国产品,印度则坚守关税高墙,不愿被轻易收割。
在军事上,美国让印度放弃俄制武器,转而采购美国装备,印度却坚持多元化,非得俄货、美货“两手抓”。
在能源上,美国希望印度少买伊朗石油、多从美国进口,印度则抱怨远距离运输成本太高,只愿意就近下单图个方便。
印度之所以如此“出格”,是因为其有着不当小弟的历史基因,从独立开始,这个国家就长期在各个阵营间反复横跳,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再加上印度还是个市场保护意识极强的国家,为此还搞出了复杂且凌乱的关税体系,众多的市场准入壁垒,只顾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没有给外资留下一丝空间。
就是在这样全方位的“自私自利”中,特朗普对印度的期望逐渐落了空。
更令美国恼怒的是,印度的“特立独行”,还不是针对特朗普的“看人下菜”,而是“一视同仁”,拜登政府的上台以及对美印同盟关系的强化,依旧无法缓解这些问题。
相反,印度居然还在美国的“放纵”下,愈发肆无忌惮,甚至是变本加厉地“左右横跳”:
美国为了制造业回流,刚象征性地提高了铝钢关税,印度就第一时间做出反制,在苹果、核桃等领域再加征20%的关税。
要知道,即便没有增加额外的关税,印度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市场,也早就将苹果与核桃的基本税率调到了50%与100%。
于是,“雪上加霜”的附加关税,一度导致美国苹果出口额从年均1.2亿美元暴跌至300万美元,市场份额大幅缩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美西方国家为了力挺乌克兰,对俄罗斯实施了更为彻底的经济制裁。
可印度却再次抱着“独立大国”的心态,成为了西方阵营中的最大“漏洞”,在看到价格下跌后,不仅持续扩大对俄制武器装备的购买,甚至还帮俄罗斯消化了过剩的能源资源。
从印度的角度看,这自然只是一笔横财,可站在美西方拖垮俄罗斯经济的立场来说,印度的举动就相当于活生生在封锁体系下为俄罗斯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让美国如何再能容忍?
于是,“二进白宫”的特朗普再也不跟印度讲什么“战略伙伴”关系了,转而变成了满口的“交易”:印度想要获得美国的支持,就得多花钱,多买货,多站队,否则,一切免谈。
然后,印度也不干了,毕竟,这样的局面,已经脱离了合作的范畴,甚至可以说就是美国单方面的盘剥。
因此,“独立自主”的血脉再次觉醒,以至于印度直接拿着廉价的俄油,开始抢占欧洲市场。
既然双方的较量已经正式摆上了台面,美国自然也就不再藏着掖着,印度以市场保护著称是吧,那特朗普就搬出50%的全领域关税,看谁能刚得过谁。
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本来就高涨,特朗普这一搞,更是激起了舆论反弹。
其实从莫迪参加上合峰会之前,还要专程绕道日本就能看出,印度不是不想继续抱着美国的大腿,但在反对党与国内民意的重压下,显然这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于是,也就有了此次印度借上合峰会之机,向中国示好的一幕。
归根究底,美印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利用、互相套路的关系,美国看重印度,但不信任它,印度依赖美国,但又抗拒它。
因此,特朗普此次不惜自毁“印太战略”的本质,其实也不过就是不愿再“掏心掏肺”地维持这种虚假友好的关系。
中国并不接招
通过美印之间的过往,不难看出,在倒逼印度倒向中国之前,美国是真的已经受不了印度这个“烂摊子”,只想先把这个累赘甩掉再说。
不过,在与印度解绑之前,特朗普也确实藏了其他的心思,毕竟,“印太战略”的沉没成本已经相当高昂,就算要扔掉印度,也必须要让其倒向“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美国是已经彻底明白了,印度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天坑”,谁靠近谁就要被印度吸血。
虽然俄罗斯也有可能成为印度倒向的一个选择,但地缘位置的桎梏早已注定了,从中国手中“抢一杯羹”,才是印度维持在中美之间战略价值的最优解。
相信看到现在中印向好的结果,美国肯定以为自己又赢了一次。
可特朗普不会想到,中国并没有真如他所愿地接下这一“损招”,毕竟,中印关系远比他想象中的更为复杂。
历史上,两国间就没少为边境问题起过冲突,经济上,中印互为大市场,中国更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之一。
再加上印度还加入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地区协作机制。
换句话说,这么多年的合作交流,只会让中国比美国更早看清印度的贪婪本性。
因此,特朗普的损招不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实质危害。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看印度在与中国关系缓和后,都做了哪些事情吧:
印度媒体第一时间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与中国达成了化肥、稀土、盾构机等技术层面的合作,企图先一步占据舆论高地,用“道德压力”把这些所谓的“承诺”变成既定事实。
可中国也会不任由印度的阴谋得逞,在随后发出的声明中,对印媒造谣的这些东西只字不提,无形中化解了印度的不实宣传。
与此同时,中国也展开了进一步的舆论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先是有学者指出,印度与美国交恶,正是促使印度依赖区域内合作的重要机会,可以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这个议题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毕竟,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以机电产品、化工原料为主,正好是印度制造业所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远超欧美,这也是印度难以拒绝的诱惑。
于是,印度民间舆论开始出现一种声音:
指责美国并不是真心想扶持印度崛起,而只是利用印度去对付中国,虽然中国是竞争对手,但至少在经济上,中印合作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缓解其国内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国家智库主任高志凯更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添了一把火”。
深度了解印度民粹的他,在与印度的访谈节目中,不仅表达了对美国阻止印度购买俄油的同情,更是直白讲出,特朗普此举是在践踏印度的尊严。
这就相当于从底层逻辑上破除了美国对印塑造的“友好”形象。
试想,美国打着为印度树立“自由民主”旗帜的幌子,却背后隐藏着地缘算计,而被视作“假想敌”的中国,却能为其带来实打实的利益。
这该怎么选,就算是印度人,应该也不难想明白了……
回头看特朗普这几年的对印政策,不难发现,它其实揭示了美国外交的一个深层逻辑:美国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盟友只是工具。
正是因为这个前提,特朗普才把“印太战略”玩成了一出闹剧,非但没能稳住印度,反而让其更加摇摆,终成了“沾不得也甩不掉”的“麻烦”。
在这场竞争中,中国要做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不被印度的小伎俩所迷惑,也不被特朗普的“苦肉计”所欺骗。
至于特朗普甩过来的这片“烂摊子”,我们不会真正接下,但也不介意让他们彻底认清彼此的关系。
当两国都不再对彼此抱有什么多余的期待之时,相信亚太格局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印度与美国,都在套路对方?》[J]林民旺
[2]《印度拒绝被美国硬拉上船》[J]王世达
[3]《美国50%关税下,印度哪些行业将受重创》[N]程是颉、杨舒宇
[4]《美国重压下,印度放狠话后如何接招》[N]王佳烨
[5]《美国重压下,印度会削减“俄油”吗》[N]程是颉、陈子帅
[6]《美国:拟取消苹果出口印度的关税》[J]禾本 摘译
[7]《印度:对美国苹果和核桃继续征收关税》[J]禾本 摘译
[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th9zQExs/?spm_id_from=333.1007.tianma.2-2-4.click&vd_source=394e12b75180803253084608cc4a2048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