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诡异的灭亡:袁绍坐拥河北四州,兵强马壮,怎么说崩就崩了?

朴实风筝U · 12 小时前
很多人只记得“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但是你要真回头看那一年头,世道风向跟我们现在聊袁绍可完全不是一回事。200年建安五年,袁绍那时候,身边那些亲近的老臣都说,他这架势,估计就要一统北方了,风头正劲。你想,他手里捏着冀、青、幽、并四州,横在黄河以北,说吃喝就是吃喝,说打仗就是打仗,好像啥都不怕。袁家是那种好几代都是朝廷大官,门阀底子硬得有点像咱们村那种世袭地主,牌面大,四处都有人。论兵力嘛,十万戎装家伙,盔甲亮得能照人牙齿,要智有智,要力有力。看起来是想风光多久就能风光多久,谁也没敢大声跟他唱反调。
1.jpeg

可是,对北方老百姓来说,事情哪有那么顺溜。袁绍这副拼图摆出来,就是金灿灿一张地段图,可你往里头戳戳看,说是“大地盘”,实际上都带点虚。像并州,许多人现在只记个名字,实际上,那块地方早就成了羌胡和匈奴的后花园。就算袁绍竖个旗子,真正能使唤的,就那么几个太原、上党的小角落。幽州嘛,虽然打下了公孙瓒的地盘,但整个幽州被战火折腾得跟个破麻袋似的,人口流光了,田地荒了,辽东还在公孙度手里,左右都不是省事。青州也是,表面叫“袁绍地盘”,实际上他手下那点能干活的青壮早就给黄巾、曹操这些势力收割干净了,一堆地不等于有一堆人。真正让袁家底子硬的还是冀州,人头多,粮秣稳,乡里大户多,是袁绍起家的核心。
话又说回来,像那时候的群雄哪有完美地盘?大家都摊着一张历史旧账,左手是老百姓,右手是乱军,天一黑就能蹦出来一堆“地头蛇”。但是袁绍摊子特别大,嘴上说得挺硬,其实脚底下也踩着一堆泥。
2.jpeg

不过,地盘虚点还不是袁绍的死穴。更难缠的是家里的“坏水”。要说袁绍最吃亏的不是打仗,是屋里争权。这事想起来道理太简单,可人一到权力场就不讲理了。袁绍一进冀州,大门一关,各地来的名士就像赶集一样扎堆。许攸是南阳老油条,辛评、荀谌、郭图是颍川“老知识分子”,一群人,手里全是算盘。可惜有些人不耐呆,荀彧、郭嘉就是看局势、性格一对,比马蹄还快地跳曹操那边去了。
剩下的人还分了两大派,一个外来的、一个本地的。外地就是“颍川系”,想方设法在河北混出头,进冀州时带着点“咱老家更高级”的劲儿,还想动手改当地规矩。本地是“冀州系”,大多是审配、田丰这类河北根儿的,想死死卡着自家地盘不让外人染指。甚至“旁路高手”逢纪,原本跟审配走得近,都被拉进了冀州微信群。
3.jpeg

家里两派天天下棋,出门能打仗,进屋就斗心眼。你说袁绍忙什么?其实就像咱们大户人家媳妇、小姑子天天杠上,谁都不肯让步。许攸当年本是袁绍的主心骨,为啥后来能一走了之?就是背地里争夺太狠了,许家人俩月三回被冀州系动手,心里早打一百个结。
袁绍自己也使阴招,比如安排大儿子袁谭、二儿子袁熙、外甥各占一州,实际上把亲爱的袁尚留在冀州“观察”,几乎是赶鸭子上架让全体看他怎么宠小儿子。这一出谁还看不出他心思?老家颍川系那些人立马押袁谭,觉得人马权都在袁谭手里,“正统”也该是他。反过来河北老乡审配、逢纪死守袁尚,说你们外地人就得老老实实听咱们本土的。袁绍的“犹豫调度”,其实是烧油加火,让家族矛盾从原来的斗嘴变成斗命。
4.jpeg

后来的官渡之战,其实是两个集团一边打仗一边在家里“掺砂子”。张郃按理说是河间人,袁绍本应重用,可派系斗得太狠,反倒让他对曹操心生向往。像高粱地里窝火一样,这种内部“批评会”,最后干脆带着兵往外跑。你说官渡是风云战场,其实也是袁家最后一次家宴,吃完各走各的。
从头到尾袁绍对派系斗争心知肚明,但他那种处事风格,说到底是“独裁者”,又舍不得真下狠手。比如田丰、沮授论持久战,战略本没错,袁绍却偏信郭图,“速战速决”一拍板,沮授军权被腰斩,田丰连牢房都蹲了。家里争权的人越来越多,你说冀州人、颍川人都想给自己孩子多留口饭,谁还顾得上外敌?像许攸,家里被抓得受不了了,转身把曹操请来烧尽了乌巢;张郃更是一看局势有变,当机立断,投降曹操,也算干脆。
5.jpeg

袁绍身边这些人,背后全有算盘。辛评、郭图帮袁谭,审配、逢纪死撑袁尚,“继承权”争得跟咱们老百姓分田产一样僵。袁绍最后的病危时刻,大家率先想到不是怎么守家业,而是怎么抢名字,怎么拼遗诏。这种局面,其实在每个大门阀世家都不是新鲜事——刘表、孙权之后的二宫之争,都是同样剧本。这种争权夺利,比打仗血腥,比养兵耗人心,一把火渗得袁氏根都虚了。
回头看,袁绍要是早有魄力,像汉景帝干脆废太子、杀掉辅党那样,把派系一锅端了,兄弟们能争吗?袁绍偏偏哪边都不肯放,生怕冒犯儒家那套规矩,既想保全声名,又想照顾私心,嘴上说“观察观察”,其实早就想把家给最宠的小儿子。这个“拖延病”比官渡之战的刀枪还要要命。越是在风头上的大家族,越是有人看中了权力肥肉等着捞。袁谭后来甚至能和曹操联手打自己弟弟,按老百姓话说,兄弟还不如老仇家亲。
6.jpeg

等袁绍死的时候,家底还不少,可兄弟们已经水火不容了。曹操那边聪明,一看你们自家打起来,干脆送把刀,让你们添油添醋互砍。最后的结局,是袁氏自己把家业拆光,天下笑谈。你要说要怪谁,真还是袁绍;别到头来怪老天、怪朝代,放着大好江山就是不肯断奶,叫人看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历史里,这种家破人亡、后人再难翻身的剧本,被聪明人一遍遍拿来总结、借鉴。贾诩当年劝曹操别学袁绍,人家可就记住了。可没几代又有人摔跟头。人啊,好像总是吃过一口苦还要尝第二口。说到这里,咱们有时候会想,这事不是只有权门大族才要操心,咱们寻常人家,不也是该学学哪些坑,别走烂路?讲来讲去,就是斗气、牵绊、舍不得罢了。
7.jpeg

就这样,大头袁绍留下的,除了堆积如山的家业,还给后人推敲了一个再常见不过的道理:大厦将倾不一定是风太大,也许是家里人搅翻了根基。真要说哪个历史夜晚最让人唏嘘,未必是官渡烟火,也许就是袁家议厅那盏被烛火映得晃晃悠悠的灯。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朴实风筝U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