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蔡澜去世的消息一传开,娱乐圈和文化圈瞬间被悼念刷屏。
如果你去世后,别人还在翻你十几年前的一张合照,并围绕它争论不休,这算是种“传奇”吗?最近,香港“风流才子”蔡澜就经历了这样的“翻车”场面。
一张女记者与蔡澜的旧照却引发争议。照片中,蔡澜突然搂住女记者的腰,动作颇为亲密。评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性骚扰”,有人却称这是蔡澜率真的一面。虽然她以一句“不愧是蔡澜”化解了尴尬,但这张照片却成了争议的导火索。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年,70出头的蔡澜接受一位女记者的采访。
在合影时,蔡澜突然搂住她的腰,动作虽显亲密,却并未引发当事人的不满。
这位女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却让这张照片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她提到,“当时蔡澜突然搂紧我的腰,那种猝不及防的触感让我吓了一跳。”简单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网友的讨论。
蔡澜生前与不少美女合影,动作几乎都十分亲密,有时搂腰,有时靠肩,甚至有人直接趴在他胸前。对于这些照片,网友们的态度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有人认为他“油腻且冒犯”
本来以为是个笑话,结果科技博主项立刚却毫不留情地开喷:“这就是性骚扰!不是名人就不是?”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炸锅。
一边是“文化人”,一边是“三级片商人”,项立刚的怒火不仅停留在搂腰照,还翻出了蔡澜的“黑历史”。
他说蔡澜年轻时靠拍三级片《聊斋艳谭》等电影发家,还让17岁的陈宝莲拍大尺度镜头,结果陈宝莲一辈子都甩不掉“艳星”标签,最终因精神问题跳楼自杀。
他甚至指责一些女性以被蔡澜“搂过、摸过”为荣,还发照片炫耀,“这叫文化吗?这分明就是J!”
这番言论瞬间点燃了网络。支持项立刚的人认为他打破了“死者为大”的传统,敢于揭露名人的不当行为。
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文化贡献也被拿来与金庸、倪匡、黄霑对比。
在项立刚看来,蔡澜跟其他三位“香港四大才子”相差甚远:金庸塑造了武侠世界,黄霑的歌曲成了时代经典,倪匡开创了科幻文学,而蔡澜的作品却缺乏经典性。他批评蔡澜“晚年搞五星级酒店生活IP,把任性当文化符号,说白了就是消费主义那套”。
除了三级片风波,蔡澜的感情生活同样备受热议。蔡澜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风流”。他曾在采访中自曝,自己至少交往过61任女友,遍布世界各地
到了老年,他还会回忆起日本艺妓和印度美女的“腰细到吓人”。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相守多年的妻子,并在妻子去世时表现得格外悲痛。
”这种“把风流当成韵事”的言论,一度引发公众强烈反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女星却对此大加赞赏。
李嘉欣称他是“品味最好的男人”,林青霞则说他是“让成熟女人仰慕的男人”。这究竟是发自肺腑,还是迫于资本的压力?外人不得而知。
有人借此提起香港娱乐圈的“腥风血雨”,尤其是八九十年代,许多女明星为了出头,不得不拍三级片。像陈宝莲这样因为家庭困境被迫走上三级片道路的例子,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也有网友对项立刚的发言提出质疑:“人都已经去世了,还要这样攻击,真的合适吗?”一部分人认为,蔡澜的一生并非完美,但他的才华和贡献不该因为这些争议被全盘否定。
妻子眼中的他:只关不住的鸟
对于蔡澜的这些风流事,妻子方琼文表现得异常豁达。
她曾说:“他就是只关不住的鸟,心在我这儿就行。”这话一度被认为是大智慧,但到了今天,这种“开明”是否也是对女性权益的忽视?
蔡澜的争议,不止在“搂腰”。他的商业化操作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蔡澜去世不到15分钟,他的品牌账号就发布了一篇3226字的“遗书”,强调“门店照常营业”。文末还附上了一个电子签名,被网友吐槽“比AI还敷衍”。
助理杨翱更是霸气回应外界对遗产的追问:“关你屁事!”
遗产分配也充满“冷逻辑”:餐饮品牌70%股权归“谊子”王力加夫妇,3200万豪宅留给侄辈。蔡澜的“传业不传亲”理念,再次引发网友热议。有人佩服他的理性,也有人批评他“冷血”
也有不少人替蔡澜说话:
“蔡澜的人生,就是要活得恣意畅快。谁规定文化人不能任性?”
“他是人,有七情六欲,没必要道德绑架。”
蔡澜生前曾说过:“要走的人始终要走,可以想念,但不要过分。”如今世人对他的争议,似乎正与他这一豁达态度形成鲜明反差。
晚年的蔡澜,更是将“潇洒”演绎到了极致。
他清空家产,住进顶级豪华酒店的海景套房,每月花费50万港元雇佣8名生活助理,包括秘书、护士、司机等,甚至还有母女二人专职照顾他的起居。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但蔡澜自己却说:“这是在享受人生。
一方面,他是被成龙称为“半个师父”、周星驰敬重的文化前辈,还和黄霑、王家卫等人交往密切。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拍三级片的商人,靠女性身体赚钱。这两种身份的冲突,正是舆论分裂的根源。
这场风波的核心,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对撞。传统派认为“死者为大”,现代派则要求“全面审判”。用今天的标准审视过去的行为,难免会有“鸡同鸭讲”的尴尬。
当年的“率性幽默”,如今被视为“越界骚扰”;蔡澜的“风流”,在现代性别意识下显得格外刺眼。
有人认为,应该铭记蔡澜的文化贡献,不必死后苛责;但也有人坚持,公众人物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应该接受舆论的审视。
在今天这个讲求性别平等和文化责任的时代,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过去的人物,的确难免会陷入价值观的冲突中。如何平衡历史人物的优缺点,或许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真小人比伪君子强,至少无愧于心。现在蔡澜老先生已经不在了,死者为大!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