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传国家足球运动员要降薪了!
降薪幅度几何?降至何种程度竟引得网友戏谑:国足若持续降薪,莫不是真要无人愿投身绿茵场了?须知,他们如今一年坐拥千万年薪,不仅餐食有海参滋补,住宿更有五星级酒店保障。这般优渥的生活条件,当真能助力他们在球场上展现卓越技艺吗?
试看那辛勤的打工人,每日劳作长达18小时,日薪不过200块,一年下来,收入也仅约7万。也就是说,需要140多位打工人辛苦劳作一整年,其薪资总和才堪堪与一位国足队员的年薪相当。然而,一位足球运动员与140多位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贡献,却有着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国足在竞技成绩方面差强人意,然而其收入水平却丝毫未受此影响。在赛场上,他们似乎对输球有着极高的“包容度”,无论是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还是不敌业余球队,皆能坦然接受。
综合广大网友的评价,国足屡战屡败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球员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崩塌
基本功薄弱与竞争惰性,中国国家足球队队员在高强度赛事中频繁暴露出诸多问题。停球失误、传球偏差的状况屡见不鲜,防守环节亦存在严重漏洞,定位球防守时失分现象频发。职业精神严重缺失,相较于日韩球员每周自主额外训练时长可达5 - 8小时,中超球员每周自主加练时长仅为0.7小时。在训练过程中,“啤酒肚”“散步防守”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叙利亚球员穿着破旧球鞋仍全力拼取胜利、业余球员即便零工资也坚持训练练出健硕腹肌的场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二、青训断层与联赛生态畸形
青训体系崩塌致人才枯竭,全国注册青训球员不足1万人,仅为日本1/50;女足青训更惨淡,U12梯队“组不齐队”。基层教练水平参差,资质证书“交钱速成”;选拔潜规则(如“20万留队”)堵塞寒门上升通道。过早专业化(5岁儿童参与职业选拔)扼杀兴趣,反观欧洲强调12岁前以游戏培养球感。联赛“伪职业化”加剧恶性循环,过去天价外援推高本土球员虚高身价,甚至出现“出场78分钟领300万”的荒诞案例。薪资占比营收80%(欧洲仅50%),挤压青训投入。俱乐部欠薪解散潮频发,足协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续性。
笔者认为最耻辱的照片!
三、价值体系错位与改革失效
“高薪低责”的激励悖论,球员薪资与成绩脱钩,例如国足亚洲杯“0胜0进球”、世预赛输越南、0-1负印尼终结68年不败纪录等耻辱战绩,但薪酬仍远超女足(顶尖年薪30-60万)和业余球员。缺乏“胜场奖金+国脚津贴”的绩效绑定机制,导致责任意识淡漠。改革浮于表面,未触及核心。教练与战术混乱,外教伊万科维奇胜率仅25%,战术设计模糊且赛后推责球员;本土教练缺乏长期培养,平均任期不足两年。足协行政干预过多,青训政策落地难(规划3个国家级基地仅建成1个)。归化球员未能整合,留洋通道因收入落差和补偿金制度缺失而阻塞。
2025国足年薪
国足之殇非单一环节之过,而是青训荒芜、联赛畸变、价值扭曲的共生恶果。短期需以绩效薪酬+严格体能监管扭转惰性;中期须重建青训标准化体系,并剥离足协行政化职能;长期需重塑足球文化,让球员为荣誉而非钞票而战——毕竟叙利亚战火中的赤脚拼搏,才是足球尊严的真正底色!
各位球迷老铁们,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中国足球的未来!
#国足##中国足球##中国足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