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梦校竟成鸡肋?
江西三名高分考生放弃顶尖名校选择务实路径,背后是教育功利化与个人规划的激烈碰撞。
7月初高考放榜季,瑞昌一中三名达到清北提档线的学生集体转向复旦、上交等校热门专业,引发班主任情绪失控解散家长群。
冷门专业的高分陷阱正在显形。
当清北部分专业就业报告显示,某些基础学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竟低于双非院校热门专业时,名校光环下的现实困境浮出水面。
这三位考生清醒认识到,与其在顶尖学府的天坑专业当凤尾,不如在次顶尖高校的王牌专业做龙头。
2025届金融工程专业应届生签约起薪均值突破28万,而某些理论学科还停留在12万区间——专业选择的含金量差异比学校名号更残酷。
教师暴怒背后藏着教育KPI的重压。
媒体报道披露,该重点中学为冲击清北录取率,投入超百万组建特训班,班主任带病陪考三年未休。
更现实的刺痛在于:每名清北新生能为教师带来数万元奖金及职称评定优势。
当学生跳出清北指标体系,直接冲击了教育异化为数据竞赛的荒诞现实。
选择权觉醒的深层意义不止于此。
所谓“服务家乡”的张雪峰解释仅触及表象。
调查发现其中一名学生已进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实习,计划在产业前沿积累经验后返乡搭建科创平台。
这种“曲线救国”比盲目选择本地高校更具建设性——真正的反哺需要实力而非情怀口号。
网友热评刷屏:这届学生够硬核!
当年我们跪着舔名校,人家站着挑未来。
老师骂学生自私的时候,怎么不说用学生前途换奖金更自私?
最讽刺的是,清北招生办至今装聋作哑——名校也该反思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的问题了。
这三张拒录通知书,撕开了中国教育最畸形的遮羞布。
最新后续值得玩味:瑞昌市教育局悄然删除了年度清北录取率考核指标。
三个00后掀起的这场选择革命,或许真能推动教育回归本质。
毕竟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时代,谁还吃唯名校论这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