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一句“希望你好自为之”,在外交场合掷地有声,激起千层浪。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中国外长王毅于今年1月24日亲口对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说出的原话。
而就在7月11日,二人终于在马来西亚的东盟外长会议期间,进行了一场长达1小时的闭门会谈——这也是鲁比奥上任国务卿后,中美外长的首次正式面对面。
那么这场会谈,到底是缓和紧张,还是再次交锋?“好自为之”之后,美方是否真的领会到了中方的意思?
中美会谈选在东盟外长会议的最后一天进行,其实背后意味深长。就在中方刚刚结束与俄罗斯外长的双边交流后,才接着安排鲁比奥,这个顺序本身就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急,我们有主导权。
美方早在会议前就放出风声,希望能促成中美外长见面。但当媒体问鲁比奥是否会与王毅会谈时,他的回答是:“我们正在努力安排。”很显然,这种“主动但没把握”的语气,说明美方其实心里没底,能不能谈、谈什么,都得看中方的态度。
而最终会谈成行,足以说明中方愿意沟通,但前提是:对等、理性、务实。
王毅在这场闭门谈话中,讲得非常直白:现在中美之间最重要的事,是要把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真正落到实处。
他还强调:美方要想稳定中美关系,必须用客观、理性、务实的态度来看待中国。中国希望双方在平等、尊重、互利的基础上,推动合作,而不是对抗。
这番话既不是软话,也不是硬话,而是实打实地为下一步合作划出了边界线。
会后,鲁比奥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回应了中美是否会举行元首会谈的问题。他的原话耐人寻味:
“双方都希望看到此次会晤……我们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成果,让访问不仅仅是一次访问,而是带来一些具体的收获。”
翻译一下就是:会是会,但不能空着手来;必须有结果、有动作,才能不被国内质疑是“浪费机票”。
这其实也是中方的态度——中美再见面,不能只是摆摆姿态、拍几张合影。得有诚意、有落地的合作,尤其是在经贸、气候、亚洲安全这些关键议题上,得真拿出点实在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鲁比奥并不是一般的国务卿。他上任前就已经是中国制裁名单上的老熟人,属于美国典型的“反华急先锋”。与其说中方是在和一个外交官对话,不如说是在当面对美方的外交战略说“不”。
早在今年1月24日,王毅外长与鲁比奥通话时就直接表示:“希望你好自为之。”这不仅是外交语言上的“警示”,更是体现中方底气和立场的一次敲打——你来当国务卿,中国不会因为换了人就重新开始信任。
而这次面对面会谈,“好自为之”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近期特朗普一口气向23个国家发出关税警告,其中东盟国家就占了30%以上。美方一边喊着“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一边掏出关税大棒,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早就让东南亚国家看穿。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会议上公开表示,全球正陷入“权力压过原则”的局面,讽刺意味满满,矛头直指美国。
王毅在会见东盟外长期间明确表态:“中国不会允许地缘冲突和集团对抗进入亚洲家园。”同时,他还点名批评美国对孟加拉等最不发达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直言“不合理且不道德”。
这种公开表达,表示了中方不再只是防守,而是开始用实际行动“回击”。
《华盛顿邮报》不留情面地评价说:“鲁比奥根本不像一个能推动外交的人,更像个推销美国优先论调的菜鸟。”而BBC则指出,亚洲国家对所谓“中国威胁”已经麻木不仁,他们更关心的是美国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实际损失。
这次中美外长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比美俄外长会时间还多出10分钟,但是否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很难。
从美方的表态看,依旧是在台湾问题、俄乌问题上打着“老调重弹”的牌,缺乏实质突破。而在经济议题上,鲁比奥并非专业谈判角色,根本无力解决贸易争端。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始终在中美关系上保持战略模糊,一边说关系很好,一边又打压中国企业、加征关税、拉帮结派。
这种“不真诚、不稳定”的态度,是中方“告诫式”会谈的最大原因。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注定要打交道。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现实——前提是美国也得明白:你无法靠威胁和打压,赢回亚洲,尤其是在一个中国已经有能力、也有意愿担当世界责任的大时代背景下。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