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跳水名将全红婵的退赛决定,近期引发舆论两极分化。当“阴谋论”甚嚣尘上时,广东跳水队医疗组的专业解释终于揭开了谜底——这位17岁的奥运冠军,自巴黎奥运会起便与踝关节伤病抗争,而身体发育期的生理变化更让伤势雪上加霜。
6月中旬,全国跳水冠军赛和新加坡世锦赛的参赛名单相继公布,全红婵的名字罕见地双双缺席。这一反常举动迅速点燃舆论:有人翻出她近年多次败给队友陈芋汐的战绩,质疑“伤病只是逃避竞争的借口”;更有极端观点称,退赛是“为保全颜面”。即便其师兄谢思埸晒出两人对话视频,全红婵亲口承认“旧伤未愈”,仍未能平息争议。
广东跳水队医疗组负责人魏东凌的访谈,将时间轴拉回2024年巴黎奥运会。他透露,全红婵的踝关节损伤始于奥运备战期,长期高强度训练中的跑台起跳动作对关节造成持续冲击。“发育期体重增长加剧了负担,必须系统康复。”这一解释与跳水运动规律高度吻合——女性运动员在青春期面临骨骼、肌肉的快速变化,郭晶晶、吴敏霞等名将均曾因此调整训练计划。
全红婵的“隐瞒”亦有其倔强底色。2023年福冈世锦赛,她带伤夺得双冠;巴黎奥运会十米台决赛,她以微弱差距摘银,赛后采访却只字未提伤痛。这种“不找借口”的性格,恰是粉丝称她“要强姑娘”的原因。
回顾全红婵的职业生涯,14岁横空出世夺得东京奥运会金牌,16岁包揽全运会、世锦赛冠军,她的“水花消失术”被视作教科书级技术。然而,过早的巅峰期意味着更早遭遇发育关——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任茜因身高骤增导致动作变形,最终无缘东京奥运会;英国名将戴利也曾因发育停滞两年。
全红婵团队的选择实则充满智慧:放弃短期赛事,优先解决发育与伤病的平衡问题。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公开强调:“运动员健康是延续职业生涯的基础。”这一理念在伏明霞、陈若琳等“长寿”选手身上得到验证。
部分网友的“输不起”论调,折射出对竞技体育的认知偏差。跳水作为技术主导型项目,细微的身体变化足以颠覆竞争格局。全红婵的退赛非但不是“懦弱”,反而是职业素养的体现——正如网球名将李娜所言:“顶级运动员最难的,是懂得何时停下。”
粉丝的理性声援同样值得关注。社交媒体上,“养好伤再战”“我们等你”的留言占据主流。这种成熟的支持态度,与当年刘翔因伤退赛时的网络暴力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中国体育舆论环境的进步。
全红婵的退赛,从来不是一场需要“阴谋论”注解的悬疑剧,而是一名少年天才面对自然规律与职业理性的清醒选择。当掌声与质疑同时袭来,或许我们更该记住:真正的冠军,不仅懂得如何征服十米高台,更明白何时走下跳板。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