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大胜新西兰!中国女篮赛后数据一目了然,不是韩旭,最大亮点是她

李普侃体坛 · 2025-7-16 21:31:00
1.png

中国女篮小组赛三连胜,不令人意外。真正值得琢磨的,是比赛里冒出的变量。对新西兰这场,杨舒予的表现,直接改写了既定印象:她不是替补中的尖子,而是主力框架的变量。
开局阶段,新西兰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是她们准备不充分,而是根本没这个能力应对中国队的防守层级。她们试图靠身体对抗拉低节奏,结果自己先被拖垮。首节10分,对FIBA级别赛事来说,已经接近崩盘边缘。
2.png

张子宇依旧是对手最忌惮的点,10分钟出战拿到12分4板,每次持球都遭遇包夹,甚至小动作不断,裁判也没怎么管。她得学着适应这种“被默许的犯规”,因为后面的比赛会更脏。对她来说,这不是考验技术,而是心理建设。
但整场比赛最稳定的发动机,不是张子宇,也不是韩旭,是杨舒予。她不是那种一眼就亮的球员,而是那种你回头看才发现她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在场上的类型。8投5中、12分、4助攻、3篮板,几乎没有失误。她的节奏控制、球权分配、外线出手,全在理性和果断之间。
这场比赛她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对“混乱局面”的处理能力。第二节对抗升级,比赛变得破碎,她反而越打越稳。这种“别人慌她不慌”的气场,是主控才有的特质。
3.png

韩旭数据也不差,5中6,10分5板,但她存在感没那么强,更多是功能性完成任务,没出错,但也没带动。张子宇只打了10分钟,战术利用率并不高。换句话说,中国女篮赢得轻松,但真正打出“战术价值”的,是杨舒予。
第三节是整场唯一的高潮。张子宇强起打成2+1,转身盖帽,瞬间杀死比赛悬念。新西兰想靠高强度冲一下,反被压制。王思雨在这一节里也有不错发挥,但她打得还是太像“系统中枢”,一旦系统失控,她就会被拉低。杨舒予不同,她有点像“野生控制者”:系统乱,她反而能撑住。
4.png

技术层面,新西兰的问题不复杂:投篮差、罚球差、对抗差7罚1中这种数据,是比赛打不起来的根源。但问题不在新西兰,而在于:中国女篮如何在这种“低质量比赛”中找到提升空间。
宫鲁鸣的做法很直接:轮换,练兵,保持质量底线。末节让所有人上场,防守强度不降,比赛态度不松。这种“维持强度”的思维,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习惯强度”。他知道,半决赛之后,才是真正的比赛。
这场比赛的真正信号,是战术方向的微调。以往外界总想在张子宇和韩旭之间找主次,现在看,战术重心可能不在内线,而是在能否找到稳定的控场点。杨舒予的横空出世,是对“内线压制论”的一次挑战。
5.png

这不是她第一次打出好数据,但是第一次在“系统混乱+对抗升级”的场景下接管比赛。她不是打出数据,而是打出答案。真正的主力,不是靠存在感,而是靠“不可替代性”——没人能在今天这场比赛里,像她这样处理混乱。
很多人觉得她只是个辅助型后卫,是因为她太少出现在“失控局面”中。这场比赛,让人重新理解她。她不是打得好,而是打得聪明。
6.png

中国女篮需要的不只是天赋,而是“稳定输出的人”。张子宇是天赋上线,杨舒予是稳定底线。两者都重要,但不同阶段,价值权重不同。
下一场可能会更难,但有一点确定:中国队现在有了第三种节奏控制方式。不是靠韩旭撑,不是靠张子宇压,而是靠杨舒予稳。
有些比赛是在比分里赢的,有些比赛是在角色里赢的。这场属于后者。
7.png

你觉得杨舒予该不该打主力?留言说说看。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李普侃体坛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