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8月12日临近,中美90天暂缓期即将到头。
美国财政部话音刚软,特朗普却早已备好加税清单。
这场新一轮的“关税战”悬在头顶,谁先退?谁先疼?谁撑不住?
现在看,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特朗普根本撑不起这个局。
90天倒计时,美方低头
美方放软话,先从财政部长格里尔说出口,她在一次公开场合对媒体放出一句话:“不排除延长暂停关税征收期限。”
一边说话,一边递交延期建议书,外界听懂了,这不是试探,这是在求缓。
这场关税暂停协议,是5月12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碰面后达成的临时协议。
当时双方已经互相加征了一轮惩罚性关税,美国把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从10%拉到30%,中方随即对美光伏、芯片原料反制。
金融市场立马跳水,美股创下两年最大跌幅,科技股一度暴跌8%。
白宫被市场反应打懵了,几天内,美国国内几十家商会联名上书,说加税伤了他们的命根子。
农业州的议员直接跑去找特朗普,说大豆订单全黄了。
特朗普嘴上强硬,心里明白,这一枪打到自己膝盖上了。
所以才有了“90天冻结期”,从5月12日算起,到8月12日为止,美国暂停加税,中方暂停反制,双方边谈边拖。
这段时间,美方一边放出“愿意重新评估”的信号,一边让财政部、贸易代表、国安团队跑到瑞士和中方谈判。
谈得怎么样?一句话,没谈成。
美国开出的条件不新鲜:减少中国产品出口补贴、重新修改技术出口审查法案、承诺不再针对美企设立市场壁垒。
这几个问题,2018年也谈过,中国早就表明底线,现在拿老调重弹,还想换新蛋糕?
中方不接招,美方就只剩拖,所以才有了财政部长的那句软话,是求喘息。
其实特朗普团队现在“极度谨慎”,生怕再放一个税,就引爆中产阶层不满,选票正在流失,关键州经济吃紧,他要想连任,根本承受不起一个“内耗型关税战”。
美国已经不是2018年那个可以任性加税的美国。
制造业回流失败,通胀长期高企,科技公司裁员潮还没止住,小企业日子紧得像皮筋。
一加税,进口商品涨价,底层民众受伤最重。
特朗普可以冲,美元撑不了太久。
有意思的是,白宫内部已经在做“封控关税战应急预案”,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谈不成,知道到时候会崩,所以提前准备止损文案,这纯属是被逼到墙角的反应。
8月12日临界点,关税大棒一挥,伤的到底是谁?
外界都盯着8月12日这一天,美国媒体说,这是关税战“二次爆发”的引线。
协议一旦到期,如果没有新的结果,美方的税率将直接从30%暴涨至54%,这个数字,不是特朗普喊出来的,是早就写在白宫备忘录里的。
说得很清楚,54%的加税覆盖6000亿美元中国商品,涉及电子元件、电动车、太阳能、医药化工、钢铁、服装等七大类商品。
那问题来了——谁会先疼?
我认为,这一轮如果真打响,第一批扛不住的不是中国出口企业,而是美国本土零售商。
沃尔玛、塔吉特这些大型连锁店,每年从中国采购数百亿美元的日用品。
关税一旦到位,价格上涨是必然,消费者反应才是致命的。
美国经济新闻网站《MarketWatch》就专门做了模拟。
按当前采购链结构测算,关税若从30%升至54%,普通美国家庭每年平均开支将增加2700美元。
中方也不是“坐着等挨刀”。
商务部早就公开声明,若美方违约加码,中国将采取“全面对等反制”。
什么意思?就是反过来拿美国的命门开刀——稀土限制、民用航空订单审查、对美系汽车加强排放审查、芯片材料出口清单升级,全在里面。
这不是第一次这么做,2019年也用过,不同的是,现在中国的供应链弹性比当年强多了,能动的资源也比那时候更多。
那这场牌局谁会先喊停?特朗普喊不出。
他要面子,要声势,更要选票,他必须把这个战打得像是“主动出击”,哪怕他自己清楚,是被逼无奈。
关税是能拉选票的,但不能拉经济,这特朗普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经济学家们也看明白了,关税战拖得越久,美国财政压力越大,消费能力越低。
股市看似稳定,其实是靠科技巨头的泡沫撑着,一旦实锤加税,市值就要蒸发,失业率也会反弹。
关键一点,美联储不会为了特朗普的政治需要降息。
通胀还没稳,加税一上来,CPI可能再冲高,到时候,特朗普想选连任,不光要应对中国,还要顶住美联储、企业界、选民三面夹击。
他真扛得住?他真敢赌?
重打“关税战”,伤敌一千,自损几何?
特朗普押宝“关税再起”,想复制2018年的模式。问题是,这次,中国不是第一次面对;美国,也不是第一次承压了。
2018年第一轮关税刚落地,中方就立刻调整出口结构,大宗订单往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转移。
从那一年起,中国企业已经在实战中学会了“关税回避战术”。
到了2025年,这些战术已经内化成系统了。
中小制造企业建立了“双市场结构”:国内保生存,出口靠“中转出口”与“规则优化”。
换句话说,特朗普再挥“关税大棒”,真正受伤的,是美国国内那些“离不开中国货”的中小企业。
比如,美国南部的一家电动车组装厂,电池模块核心部件从中国进口。
2023年他们尝试改用韩国产品,结果组装效率下降15%,成本上升26%,去年刚转回中国供货,现在再被加税,等于逼他们再砍一刀。
这很现实,小企业没财力调整供应链,也没议价能力把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大企业撑得住,小企业是底层,是选票,是特朗普最不能丢的部分,特朗普要用选票砸中国,可他的票仓先碎了。
另一方面,中国这次也不是一味防守。
2025年5月以来,商务部连续三轮发布出口管制新规,限制稀土、关键金属材料、航空零部件和某些芯片封装设备出口。
稀土这条线最要命。美国的“绿色能源计划”要靠它撑,新能源汽车、风电、军用雷达、F35战斗机都绕不开稀土。
如果中国限制出口,美国不是缺材料,是缺命脉。
我不禁要问一句——特朗普真有备胎吗?他真准备好牺牲芯片计划,牺牲新能源政策,只为了打一场没人喊好的关税仗?
不光中国反制,美国的盟友也在看。
欧盟早就发出提醒:如果美中再掀贸易战,欧洲经济将受到“连带破坏”。
东南亚国家也在焦虑,他们刚刚承接一部分中转制造,现在美国这边又搞关税,大批订单可能悬空。
这是全球供应链的地震,而这场地震的震中,在白宫椭圆办公室。
软话背后是现实失控
表面看,特朗普嘴硬,依旧把“中国威胁”挂在嘴边,可细看白宫的反应,节奏变了,防线在崩。
比如,财政部的发言从“全力反击”变成了“留有协商空间”;贸易代表办公室删掉了部分激烈措辞;
就连特朗普本人口风都开始松动,说“不排除就个别领域达成协议”。
这是现实逼出来的低头,美国企业界也不傻,他们早就联合起来,通过媒体、游说、数据轰炸白宫,警告“全面关税”会拖垮本土企业,这也是他们在求生。
特朗普自己也清楚,上个月共和党全国筹款大会,他面对金主公开讲了一句:“我们会保护你们的市场,不会放任关税伤人。”
媒体记录下来,市场看懂了:软话开始说,底牌快见光。
真正让特朗普焦虑的,还有一点——法官盯上他了。
7月中旬,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审理一宗“行政越权”案,原告是几家受损企业。
控诉的核心是:特朗普违反IEEPA授权框架,擅自对非紧急状态下的商品加税,这个案子虽然短期看影响有限,若定性成立,将掀开“特朗普政策无效”的第一块石板。
他知道,一旦司法剥夺他加税的合法性,他连和中国谈的筹码都没了。
而此时的中国,已经不着急,不是因为中国无所谓,而是因为这盘棋,中国已经提前摆好应对。
加税就反击,拖时间就布局。
国内市场潜力撑着,产业链已经转型,供应链准备好了第二条跑道。
最后再看美方。他们不敢赌长远,也赌不起现在。
关税战打到这个阶段,已经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能熬,熬到对方扛不住,熬到企业倒闭,熬到政治崩盘。
特朗普承受得起再来一波物价暴涨吗?能应对一场失业潮、一次市场抛售、一次联邦法院的冻结令吗?
这盘棋,他下不了太久。
所以,才会有那句软话——那不是示好,是求稳。
参考资料:
《中美90天内暂停实施24%关税》·光明网·2025-05-12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表谈话》·新华社·2025-05-12
《【环时深度】美国普通家庭,能承受“关税账单”吗?》·环球时报·2025-04-12
《特朗普被裁定越权》·京报网·2025-05-29
《陈经|关税战阶段性总结:从中国反击开始,特朗普的节奏就乱了》·观察者网·2025-07-15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