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的股权结构就像一个班级里的 “权力地图”,谁说话最算数呢?下面一步步来拆解:
一、“班长”:茅台集团的绝对话语权
最大股东的地位
茅台集团直接持有贵州茅台 54.07% 的股份,这意味着在股东大会上,茅台集团每两票里就有一票是它的。这种持股比例相当于班级里班长拥有绝对的投票权,任何重大决策(比如涨价、分红)都需要它点头。
实际控制人
茅台集团背后是贵州省国资委,它持有茅台集团 90% 的股权。所以,贵州省国资委才是真正的 “幕后老师”,通过茅台集团间接掌控贵州茅台。这种结构让茅台的决策天然带有地方国企的特点,比如更注重长期稳定发展和地方经济贡献。
历史股权变动
虽然茅台集团曾多次划转股份给其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如 2019 年划转 8% 给贵州国资运营),但实际控制人始终是贵州省国资委。这些划转更多是为了优化国资布局,并不影响控制权。
二、“班委”:其他重要股东的角色
国有资本的协同
贵州国资运营:持有 4.54% 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它的资金用途往往与贵州省的战略需求挂钩,比如支持地方基建或化解债务。
茅台技术开发公司:持股 2.22%,主要负责茅台系列酒的生产,与上市公司形成业务互补。
中央汇金:持股 0.83%,作为 “国家队” 代表,更多是财务投资,较少参与日常决策。
外资的影响力
香港中央结算公司(代表外资)持股 6.92%,是第三大股东。虽然外资持股比例较高,但分散在众多机构手中,难以形成合力。2025 年一季度外资增持白酒行业,但茅台的外资持股比例从峰值 12.5% 降至 6.8%,显示外资对茅台的态度更趋谨慎。
机构投资者的动向
截至 2024 年二季度,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 75.81%,但前十大机构中大部分是国有资本,外资和公募基金占比有限。2024 年二季度有 518 家公募基金减持茅台,反映出部分机构对短期估值的担忧。
三、“班级规则”:股权结构的深层影响
决策机制
茅台集团通过提名董事、监事和高管(如董事长丁雄军由贵州省政府任命),直接影响公司战略。例如,2024 年股东大会通过的分红方案(每 10 股派 276.24 元),正是控股股东意志的体现。
利益分配
茅台集团通过关联交易获取利益。例如,茅台酒销售公司由茅台集团持股 5%,2014-2018 年累计分红超 45 亿元。此外,茅台集团成立营销公司直接参与销售,虽然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担忧,但也显示出控股股东对渠道的掌控力。
稳定性与风险
稳定性:国有资本持股集中(合计超 60%),避免了恶意收购风险,也让茅台在政策调整(如消费税改革)中更具缓冲空间。
风险点:关联交易若处理不当(如定价不透明),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例如,茅台集团物流垄断了茅台酒 70% 以上的运输业务,虽未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利润,但可能降低运营效率。
四、“未来变化”:股权结构的潜在变量
增持与回购
2025 年茅台启动股份回购计划,截至 6 月底已回购 338.21 万股(占总股本 0.27%),耗资 52.02 亿元。同时,茅台集团计划起草增持方案,这可能进一步巩固控股股东地位。
国际化与股权分散
茅台海外收入占比仅 4.8%,若未来国际化加速,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导致股权分散。但贵州省国资委大概率会保持绝对控股,避免控制权外流。
政策与监管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限制公务用酒,可能影响茅台的政务消费需求。但国有控股股东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如增加高端商务用酒)对冲风险。
结论:谁是真正的 “话事人”?
绝对主导者:贵州省国资委通过茅台集团掌握 54.07% 的股份,是最终决策人。无论是战略方向(如国际化)、财务政策(如高分红)还是管理层任命,都体现其意志。
重要参与者:外资和机构投资者更多是财务投资者,虽能影响短期股价,但难以撼动国有资本的控制权。
中小股东:话语权较弱,但可通过高分红(2024 年股息率 3.33%)和股价增值获得回报。
总结:贵州茅台的股权结构如同一个 “国有资本主导、多方参与” 的班级,班长(茅台集团)和老师(贵州省国资委)拥有绝对话语权,其他股东更多是跟随者。这种结构确保了公司的稳定性和战略连贯性,但也需警惕关联交易等潜在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种股权逻辑是把握茅台长期价值的关键。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