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特朗普在与北约秘书长吕特的会面中突然放出重磅消息:如果莫斯科在未来50天内不与基辅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商品加征100%关税,且对所有仍与俄罗斯保持能源贸易的国家启动“二级制裁”机制。
这番话仿佛炸响的惊雷,在全球外交圈掀起巨浪。就在第二天,吕特进一步点名中国、印度、巴西三国,要求三方“亲自给普京打电话”,否则就准备承受美国的经济打击。
曾几何时,莫迪政府在美俄之间游刃有余,如今却被逼到墙角,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俄的关系,甚至主动提出恢复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这场外交风暴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怎样的博弈与算计?
长期以来,印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已成现实。印度从俄罗斯大量进口低价原油,再通过本国炼油厂简单加工后以高价出口至欧洲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特朗普的制裁警告无异于当头一棒。此次所谓的“二级制裁”并非虚晃一枪,而是实打实的经济武器。美国国会正在酝酿的法案中明确指出,将对继续与俄罗斯开展能源贸易的国家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印度作为对俄能源依赖程度极高的国家,一旦遭遇此类制裁,必将面临能源供应链断裂与财政赤字的双重打击。
更令印度愤怒的,是西方国家赤裸裸的“双标”行为。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在记者会上毫不留情地指出:北约一边禁止印度购买俄油,另一边却对欧盟和土耳其悄悄进口俄天然气视而不见,这是赤裸裸的欺凌行径。
据欧盟官方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化石燃料的开支高达219亿欧元,远超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过去,美国曾对印度购买俄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拜登政府曾多次公开表示,“印度作为主权国家,有权根据自身需求决定能源来源。”
当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中国身上,美国却立刻扣上“支持侵略”的帽子。这种前后不一、内外有别的态度,早已在印度舆论场引发不满。
此次危机之下,印度不得不重新拿起“中俄印三边机制”这张底牌。这个机制早在1998年便已酝酿,2002年正式启动外长会议,一度成为非西方大国协调地区事务的重要平台。
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三边机制陷入冻结状态。直到去年秋季,中印完成边境脱离接触协议,才为机制重启提供契机。
俄罗斯显然也对重启三边机制充满期待。俄副外长鲁登科早在几个月前就透露,三国已在就恢复机制进行磋商,地点甚至可能定于下个月的天津上合峰会。这不仅是一次外交回暖的象征,更是一次应对美欧制裁的战略联动。
印度的态度也出现微妙变化。在过去几年里,印度频频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四方安全对话等多边框架中“左右横跳”,一会儿站在中俄一边唱反调,一会儿又在西方阵营里高举“印太战略”的旗帜。
这种“既想吃西餐又舍不得中餐”的姿态,虽然短期内让印度从各方获得好处,但也逐渐暴露出其可信度不足的问题。
此次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印度似乎真的感受到了压力。尤其是在美国公开点名中国、印度、巴西三国后,印度不仅在外交层面回击北约秘书长吕特“不要搞双标”,更在国内迅速调整战略布局。
石油部长辛格·普里宣布,印度正在将原油进口来源从27个国家拓展到40个,以减轻对俄油的依赖风险。
可即便如此,印度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据统计,2024年俄罗斯已成为印度最大原油供应国,占总进口量超过30%。更重要的是,印度与俄罗斯之间不仅有能源合作,还有军事、航天等多领域的深层次战略关系。
2024年底,俄印签署了一项10年期的原油供应协议,总价值高达130亿美元。这份协议一旦撕毁,将对印度整体国家战略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在美方制裁压力与俄方能源合作之间,印度显然陷入两难。而中俄印三边机制的重启,恰恰提供了一个“缓冲带”。通过非西方平台协调立场、共享资源、对冲风险,成为当前印度最现实的出路。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加剧了莫迪政府的外交焦虑。尽管莫迪成功连任,但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议会中失去了多数席位,执政基础被削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反对党“围攻”。
能源价格飙升、外部制裁压力、经济增长放缓等负面因素加剧之下,莫迪政府急需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对外支撑点。此时突然拿出“中俄印三边机制”这张“旧牌”,不禁令人联想到印度外交一贯的“墙头草”作风。
过去几年,印度在面对中俄时常常态度傲慢,自诩“世界第三极”,甚至在金砖扩员问题上多次“唱反调”。如今大难临头,又想靠中俄“抱团取暖”,这样的姿态显然也让中俄保持警惕。
尤其是在支付体系问题上,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信任也曾一度陷入低谷。此前印度坚持以卢比支付俄油款项,由于卢比无法自由兑换,导致俄方银行积压数千亿卢比无处可用。
俄方一度要求改用人民币结算,印度则予以拒绝。这一问题虽未彻底解决,但若印度真有诚意重启合作机制,势必需要在结算体系上做出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印度的“震慑”远不止能源领域。在与共和党议员共进晚餐时,特朗普突然提起5月发生的印巴军事冲突,并声称“有5架印度战机被击落”。
这番话无疑是对印度“旧账重提”,既是敲打,也是威胁。特朗普的目的并不复杂,一是逼印度停买俄油,二是逼印度尽快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印度舆论对此解读为“特朗普在揭老底”,用恐吓手段逼印度选边。而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印度决定大声回应。
外交部明确表示,保障印度人民的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同时释放信号,准备与中俄商定三边合作机制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这场外交风暴是否会成为印度外交路线的转折点,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的重启,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印度不得不做出的“必修课”。
从天津上合峰会到未来的多边外交平台,中俄印是否能真正建立互信、形成合力,将成为全球地缘格局演变的重要风向标。
对于中国而言,维护地区稳定、推动多极化世界结构,始终是明确的方向。若印度能够以诚相待,中俄印铁三角在未来国际舞台上或可大有可为。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风头正紧的印度该如何走出外交“十字路口”?是继续“左右横跳”,还是真正融入非西方大国的战略合作网络?这一次,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信息来源:
[1]吕特帮腔后,印度警告北约:别搞“双标”,不排除重启中俄印合作机制 观察者网
[2]中俄印正就恢复三方合作机制谈判?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